《鬼谷子》:“好为人师”往往讨人嫌,真正的指导,是对症下药的

颜小二述哲文 2024-05-26 15:57:19

文|颜小二述哲文

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在许多时候,我们很享受“指导他人”,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形,都适合我们去展现自己的经验、以老师姿态对他人“评头论足”。

虽然我们“指导他人”的初衷可能是以自己经验帮助他人少走弯路,但实际上,若非真的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可能将我们的“指导”,看成是指手画脚。要知道,“指导”和“指手画脚”,在许多时候,往往就是“一念之间”。

因此,聪明人往往不太轻易去向他人随意分享自己的经验,更不太喜欢以“老师”的角色自居去指导他人,因为这样很可能获得反效果、遭人嫌。关于这一点,本次颜小二将以《鬼谷子》一书中的名言为大家解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鬼谷子》:“好为人师”往往讨人嫌

关于不要总是“好为人师”,我们来看看鬼谷子说的这句话:

“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人相处,大忌讳在于把别人不需要的或者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而想要用对方不了解的事情去说服甚至教育对方,往往起不到好效果。

许多时候,所谓的“师生”,往往在于“学生”有意求知,并且对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有一定了解,而作为“老师”的一方则在对方的需求知识上有一定造诣,于此,才能成立良性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与“被教”的角色中,往往会更加和谐。

但是现实生活中,则存在太多“想当然”。许多人往往忍不住会以“老师”的角色自居,对他人的决定或者选择指手画脚,这样的“好为人师”,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心理上的虚荣,且不能解决对方的问题,于此,在“好为人师”的谈话中,往往会出现“不欢而散”的局面。

二、真正的指导,往往是对症下药的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喜欢“说大话”、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们似乎有一肚子经验,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去给予别人所谓的“指导”,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与这样的人交流,更多是在浪费时间。

实际上,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就像上述鬼谷子指出的那样,首先,这类“指导”有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被指导人”所需要的,其次,对于“被指导人”来说,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因为自己有一定了解,所以知道需要什么,那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

三、越是年纪增长,就越是要克服自己“好为人师”的心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虽然经历得多了,但是未必我们的心胸和眼界就像经历一样变得更大,许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出现“固执己见”的情况。

不要这样!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的境遇、需求不同,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强行套用在别人身上,自以为是地给予别人“所谓经验”,这种好为人师,往往引起对方的不满,而自己也帮助不了对方。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些“坑”在不同的时代,确实会呈现不同的特性,针对性的“决绝办法”也不相同,而这些带有时代特质的“坑”必须当事人自己去度过、体会,而绝非是我们三言两语的浅薄见解,就能解决的。想必各位细想之下,也能明白其中道理。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2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