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症状警示胃部隐患,医生:不想胃溃疡或胃癌,提前做好2件事

笑南聊健康 2025-04-25 09:10:55

66岁的王大妈自去年起,时常感到饭后上腹部不适,开始她以为只是吃得太饱,偶尔反酸也没太在意。直到最近,她不仅天天闹胃痛,有时吃完饭没多久就胀得难受,还伴随嗳气、烧心。可王大妈忍着没去医院,只给自己买了些胃药应付。有一天夜里,她突然反胃呕血,吓得一家人赶紧送她到急诊,查出了严重的胃溃疡,所幸及时止血、治疗,才避免了更危险的后果。医生提醒,胃部隐患往往潜伏多时,一旦放任不管,轻则反复胃痛,重则可能演变为胃癌。

一、为什么会出现胃部隐患?

胃部隐患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据一项针对中老年群体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而胃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也在持续攀升。

胃部隐患的主要病因可归纳为三大类: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最常见病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因子。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偏好辛辣、油炸、高盐食物,或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都会破坏胃黏膜屏障。

精神压力与药物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易导致胃酸分泌失调;此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也可损伤胃黏膜。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使胃黏膜长期处于损伤—修复—再损伤的循环中,若不及时干预,就会演变成溃疡甚至癌变。

二、胃部隐患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胃部隐患在早期往往不典型,许多人仅以为小毛病,难以及时警觉。以下5种症状,一旦出现且持续不缓解,应高度警惕:

饭后饱胀、胃部隐痛

持续的上腹部或剑突下隐痛,多在进食后1小时内发生,呈钝痛或灼痛,夜间易发或加重。

反酸、嗳气、烧心

胃酸或食物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甚至夜间咳嗽、哮喘样症状。

早饱、食欲减退

少量进食后即感饱胀、恶心,伴随纳差、体重下降,提示胃排空功能减退或黏膜病变。

黑便或呕血

胃黏膜破溃导致出血,血液经消化道变性形成黑色柏油样便;呕血则多为鲜红或咖啡色物质,属于严重警示。

无故消瘦、乏力

长期慢性出血或营养吸收障碍,可导致贫血、体重急剧下降以及全身乏力感。

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2项以上同时存在,且持续数周未缓解,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胃镜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三、不想胃溃疡或胃癌,提前做好2件事

定期筛查与幽门螺杆菌根除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有胃病家族史或反复消化不良者应更早、更频繁筛查。如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显著降低溃疡及胃癌风险。

健康饮食与良好生活方式

清淡均衡:少吃辛辣、油炸、高盐、腌制食物,多摄入高纤维、易消化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晚过饱。

戒烟戒酒、缓解压力:烟酒刺激胃黏膜,精神紧张可加剧胃酸分泌。可通过运动、冥想和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

胃部隐患的早期往往不显山露水,一旦演变为溃疡或癌变,治疗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幅提升。中老年人群应提高警惕,牢记上述5大警示与2项预防,守护“第二大脑”——胃的健康,才能未雨绸缪,远离胃溃疡与胃癌的威胁。

1 阅读: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