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菜园古已有之

大道知行 2024-05-17 08:21:07

随着新鲜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在家中的花瓶、水杯、瓷碗里用水“种”起蔬菜。这不仅能让人们随时吃到新鲜蔬菜,还提供了视觉上的愉悦享受。

实际上,人类水培农作物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有记载起,人类就不断进行着水培农作物的实验和尝试。

在古代,许多南方的船户往往会在船后拖带一个木质的筏子,并在上面种菜,逐渐形成“水上菜园”。

这种“水上菜园”也被称为“葑田”或“浮田”,是一种漂浮在水上的农田。《周礼》中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其中“泽草所生”就是一种农田,即葑田。葑泛指一些植物在水中的藤蔓,如各种水草和菱,这些藤蔓在水中时间长了,就会附着大量的淤泥和微生物,形成水面上的漂浮物。而古人将这些大块的藤蔓都围在一起固定住后就能在上面种植部分蔬菜及农作物,将其称为葑田,作物的养料主要依靠天然河水供给。

中国对天然葑田的利用,历史极早。东晋时期,长江流域就已经开始利用这种漂在水上的土地种植农作物。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曾写过一篇《江赋》,其中“标之以翠蘙,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就是描写葑田之上水稻和蔬菜的生长。

在唐朝的《玉堂闲话》中有一则故事则表明对葑田的利用已经出现在珠江流域,“广州番禺,常有俚人牒诉云:前夜亡失蔬圃,今见在某处,请县宰判状往取之。诘之,则云,海之浅水中有荇藻之属……垦为圃以植蔬,夜为人所盗,盗至百里外……”

但葑田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由于其漂浮在水上,难以固定,因此,一旦有暴雨或洪水发生,葑田就会被冲散。在经历过葑田被冲的教训后,古人对葑田进行了升级改造。

后来,人们模仿葑田的形成机制,在河水中用粗木搭建了稳固的架子,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葑田的藤蔓全部捞出来搭在架子上,这样也就避免了葑田随波逐流。《农书》卷上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葑田升级之后成了架田。架田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成为水上的人造耕地,使得水上种植的生产方式更加稳定。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坐这儿肖雅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