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与血肉的较量,斯大林格勒战役如何终结德军战略攻势

恒鼎谈历史 2025-04-30 09:14:36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不仅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时间发生在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这次大会战,苏德两军都投入了大量军力,双方共伤亡约200万人,其中50万人是平民。这次大会战,苏军前期处于防御阶段,后期转入反攻,最后取得胜利。德军从此节节败退,转入防御,丧失战略进攻能力。1943年8月,苏军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胜利,消灭大批敌人,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

1941年冬天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遭到严重挫折,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战略。随后,德军调整军力,决定以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第6集团军为主力,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的南翼实施重点进攻,力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该城最初建于1589年,因旁边一条由西向东注入伏尔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卫军,对巩固十月革命胜利成果、捍卫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所以苏联在1925年把这个城市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于1961年又将该城市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卫国战争前居民约有60万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拖拉机产量占全苏的一半,战时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及以南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而当时的法西斯德国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因此力图占领斯大林格勒。

大会战初期德军狂轰滥炸

对苏联和德国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为此,双方都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结集大批军队。当时,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有13个师约27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坦克500辆,而负责支援它的第4航空队拥有作战飞机1200架。后来,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兵力,又先后调去20万人的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先后到这里参战的,还有已经臣服德国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则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伏尔加河地区,并调动全国所有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战役。

起初,负责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仅有12个师16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而负责支援的航空兵拥有轰炸机150~200架、歼击机60架。1942年9月底和10月初,苏军又向斯大林格勒调去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

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前夕,德军于1942年5月在克里米亚发起攻势,占领了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大批苏联军人,控制了整个克里米亚。当时,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苏军向哈尔科夫发起进攻,并突破了德军防御。但随后德军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击退了苏军,据说苏军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序幕。

1942年7月中旬,德军攻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由此,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交战,大会战正式开始。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到达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7月25~26日,德军对苏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苏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表示失望,撤掉了他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由苏军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斯大林还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7月28日,斯大林发布第227号命令,指出,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绝对不许后退一步”。此时,顿河西岸的苏军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被德军包围。因此,斯大林又调遣了几个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前往斯大林格勒指挥战斗。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决定抽调兵力,加强前线德军,大力围攻斯大林格勒。于是,苏德两军的战斗更加激烈地展开了。

8月19日,以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为首的德国军队组成南、北两个军群,对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并出动飞机数百架,进行狂轰滥炸。9月12日,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向市区发动猛烈攻击。随后,德军的狂轰滥炸更趋激烈。10月5日,德军的轰炸机对苏军阵地进行轰炸,炸死了许多苏联军人。仅10月14日

一天,德军的轰炸机就飞行2000架次,投下600吨炸弹,炸死了许多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军民。

经过3个月的血腥厮杀,到11月初,德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伏尔加河岸,并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80%的区域,但德军始终未能占领整个城市。德军在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过程中,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反抗,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十分惨重。据苏联方面统计,从1942年7月到11月的战斗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损失了约70万人、1000余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和1400多架飞机。

激烈的巷战

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联共(布)斯大林格勒州委和市委领导的城防委员会大力组织市民与苏军并肩战斗,保卫城市。有1万多民兵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余市民则在火海硝烟和残垣断壁的车间内,每天劳动14~18小时,坚持修理坦克、制造武器弹药。整个斯大林格勒已经分不清前线和后方、军人与百姓。8月25日,斯大林格勒开始实行特别戒严,苏军做好了在城市里进行巷战的各种准备。德军统帅部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投入地面进攻,还出动飞机几千架次,把斯大林格勒变成火海,成为一片瓦砾场。随时可以听到炸弹爆炸和建筑物倒塌的轰隆声,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全城的自来水管道被炸毁,供电设备也遭破坏。

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17万人再次向斯大林格勒市区发动猛烈攻击,随后前出至马马耶夫高地,并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市中心逼近,把市区的苏军分割成三块。双方对市区的每条街道、每个工厂、每幢建筑物反复争夺,许多地方往往几易其手,战斗之惨烈在世界战争史上实属罕见。仅第一火车站就在6个小时之内14度易手。即使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苏军的官兵也绝不后退,始终英勇抗击,坚守城市。战士们发出誓言:“虽然俄罗斯幅员辽阔,但我们绝不放弃斯大林格勒。”德军惊异地发现,在征服欧洲的几年战争中,只有在苏联才遇到了如此顽强的抵抗。

当时,苏军采用的战术是尽可能与德军近身作战,迫使德军只能各自为战,难以依靠空中及炮火支援。苏军认为,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把防线放在街道或广场的建筑物中,这样可以尽量长时间地坚守。斯大林格勒地处丘陵地区,许多建筑物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苏军把高楼、工厂、仓库、街边住宅及办公楼变成布满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的防御阵地。激烈的战斗在每一处废墟,在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及楼梯间展开,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只能是用米来计算。德军被拖入艰苦的巷战,通过炸毁的居民区、办公楼、地下室和公寓高楼向前推进。有时,苏军与德军同在一层楼上,苏军士兵在这一边,德军士兵在另一边,双方通过墙壁破洞互相射击。

马马耶夫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市的最高点,这里的战斗尤其惨烈,高地多次易手。苏军第13近卫步兵师遭受巨大的损失,30%以上的士兵在战斗的头24小时内就已阵亡,而在整个战役中,全师1万多名官兵,最终只有320人生还。但该师的官兵也杀死了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德军官兵。苏军的各个狙击手则成功地利用废墟袭击德军,使德军遭受巨大伤亡。其中最成功、最出名的狙击手是瓦西里·柴契夫,他在此次战役中共射杀了242名敌军。

在城市的另一个地区,苏军中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市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在这里顽强地进行抵抗,把公寓楼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他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消灭了很多德军士兵。他们在这座楼里坚守了58天,既没有得到换防,也没有得到增援。这座楼后来被苏联人民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而巴甫洛夫中士则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在该战役结束后,崔可夫将军开玩笑地说,为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甚至比其攻占巴黎时阵亡的人数还要多。

全歼德国第6集团军

1942年9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部署反攻,向斯大林格勒集结兵力。到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城外的南北两侧,已集结苏军143个师,有110万人,而对面的德军有80个师和3个旅,约100万人。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订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反攻日期定为11月19~20日。

11月1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在大雪纷飞中发起反攻,仅在一天之内就突破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11月20日,苏军又突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随后迅速地歼灭了被围之敌。11月23日,苏军完成了对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的包围。11月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国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周围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希特勒命令保卢斯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坚守阵地,不得撤离斯大林格勒半步。苏军则不断加强对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德军的包围,并开始逐步缩小包围圈。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德军绝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绝不会投降。

12月27日,苏军再次发起强大的攻击,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已濒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其得到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弹药开始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则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12月29日,保卢斯派一个中将突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危急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1943年春天为止。

1943年1月,苏军发起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这次行动把德“南方”集团军群的余部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将其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德军的距离拉长到250公里以上,导致德国第6集团军完全失去了增援。1月8日,苏军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被元首严词驳回。1月10日,苏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行动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

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德国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和伤员撤退行动被彻底中断。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无法支持,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希特勒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战斗至最后一人为止。”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军衔,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他还对其他德军将领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月31日,保卢斯向德军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坚守了自己的岗位,已打到剩下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联红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

当时,德军发报员向柏林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第6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天佑德意志!”苏军命令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了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和司令部人员一起投降。作为德军精锐之师及进攻斯大林格勒主力的第6集团军被彻底击溃。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国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结束。最后的数据是,德军共有1名元帅、22名将军、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者在事先被陆续空运撤出。希特勒对陆军元帅保卢斯极为失望,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保卢斯是希特勒的爱将。1943年4月,一个瑞典人受希特勒之托,以红十字会代表的身份求见斯大林,提出要以已被德军俘虏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交换保卢斯,被斯大林拒绝。斯大林义正词严地说:“我不会用一名普通士兵和元帅做交换。”

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规模空前,伤亡极为惨重,致使德国的实力大为削弱。正如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据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会战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据苏联估计,这次大会战中苏军共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与此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有47万多人战死,65万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万多人,而在会战中牺牲的居民人数或许更多。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惨遭失败后,又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希望重新夺回在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但德军再次遭到失败,从而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完全扭转了整个苏德战场的局面,并且成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随后,苏军在从南到北30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展开了战略进攻,从苏联广大国土上大规模地驱逐侵略者,而德军则节节败退。在1942年到1943年年初的冬季攻势中,苏军迅速把战线向西推进了600~700公里,解放了34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歼灭德军130多万人。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3年2月1日发给斯大林的贺信中,称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是了不起的胜利。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人民,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法西斯阵营则由此而发生动摇。1943年2月,希特勒宣布全国为阵亡将士举行哀悼,哀悼的丧钟使法西斯内部惊慌失措。日本和土耳其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计划;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对德国的不满情绪也在增长,并准备退出法西斯轴心集团,探求向盟国投降的条件。在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暗杀希特勒和企图推翻希特勒统治的举动。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法西斯阵营失败的命运已经来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