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陈永贵为何向华国锋进言:千万别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方圆文史 2024-05-24 19:40:09

1976年4月初,首都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邓小平则被诬陷为该事件的“总后台”,接着又一次被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邓公虽已被撤职,但毛主席却将他妥善安排,让汪东兴将他从宽街的家中转移到东交民巷17号院,并指示不能让人冲击他,直到3个多月后,邓公又重新搬回家中。

1976年10月后,一切重归平静,社会上要求邓公复出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也四处奔走,做工作,争取邓公能早日复出。

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因素,部分同志也对邓公复出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个别人甚至持反对意见,比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就曾向华老进言说: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那么,陈永贵与邓公之间究竟有何“矛盾”?为何他会如此建言呢?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永贵绝对算得上是个“大人物”。他出身贫寒,没有上过什么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最后竟然一跃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其人生不可谓不传奇。

事实上,陈永贵之所以能“逆袭”成功,其根本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内自然灾害频发、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等原因,导致我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1963年时,大寨更是迎来了几十年不遇的“七灾八难”年,洪灾、风灾、雹灾、旱灾接踵而至,将本就不富裕的大寨蹂躏得苦不堪言。

但即便如此,大寨却始终没有向国家开过一次口、伸过一次手。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充分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在如此大荒之年创下了亩产704斤,总产56万斤的好成绩。

在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要国家救济才能渡过灾年的时候,大寨却向国家交了24万斤商品粮。陈永贵带领的大寨,真正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才叫做“人定胜天”。

在这之后,山西全省掀起了一股“学大寨”的浪潮,陈永贵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1964年底,陈永贵前往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行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2月26日上午的会议结束后,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将陈永贵带到休息室与主席见面。主席紧紧握着陈永贵的手,亲切地说道:“永贵好,永贵好。”

那天正好是主席的生日,因此见面后主席又邀请陈永贵一起吃饭。

不过,毕竟是与伟大的领袖同席吃饭,陈永贵不免有些紧张,很少动筷子夹菜。毛主席见状,十分热情地说道:“永贵,吃菜,吃菜嘛!”说着便随手给他夹了一筷子。

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显著的版面上,都登载了毛主席与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照片。

此时的陈永贵,已然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1967年的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陈永贵则被安排在主席身边,于是,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又一次出现了——毛主席亲切地拉着他的手问候道:“永贵好,永贵好!”

在当时,领袖的这句话无异于“最高指示”。于是,全国各大报纸开始刊登这六个字。自此,陈永贵的名气越来越大,官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在这之后,陈永贵历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昔阳县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等职。

1975年初,陈永贵入京参加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上成功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的农业工作。

其实,当陈永贵得知自己将担任副总理的时候,他是表示拒绝的,但组织上有安排,身为党员的他只能接受。不过,即便是身居如此高位,他也坚持不迁户口,不拿国家工资。

实事求是地说,陈永贵在农业上确实是一把好手,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但从其文化水平、工作经验、综合能力来说,让他担任副总理这样的要职也的确不合适。不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还是转化为了现实。

尽管能力不足,但陈永贵深知,只要一切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就不会错。

我们在前文说到,天安门事件后,邓公被诬陷为该事件的“总后台”。而后,主席便做了这样的指示:“据此开除邓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在陈永贵看来,邓公就是因为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所以才犯下了错误,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亦是如此。正因如此,他才会对华老说那一番话。

以至于在后来十届三中全会上,陈永贵见到了好久没见的邓小平,他对邓公说:你这回要吸取教训了,不然你还会犯错误的……好好地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吧!

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陈永贵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后被安排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3 阅读:1090

方圆文史

简介: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