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手里神秘的关税板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瞬间,全球股市直线暴跌。这看似突兀的一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为何美股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却又暗藏危机?
关税板引发股市震荡在关税政策出台之前,市场上就流传着将普遍加征10%关税的传闻,并且投资者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这一预期。

然而,那块突如其来的“塑料板”,却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在华尔街的投资圈中,没有任何人提前获知了这块板的相关消息。这块板亮相后的短短几秒钟,股市便开启暴跌模式。
从消费层面来看,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
4月2号,美国大部分人下了班就带着家人前往Costco疯狂囤货,将货架上中国制造的商品一扫而空,原本堆满货物的玩具区瞬间被清空。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物品短缺必然导致价格上涨,从玩具、布娃娃等小商品,到汽车等大件工业品,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除了关税战,美国国内的种种冲突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例如,与大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和美联储之间的分歧,都让投资者们感到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的基本面似乎变得不再重要,投资者们只能紧紧盯着社交媒体上的只言片语。
就像Nike的股价,随着相关消息的发布,一会儿因“中美和好”上涨10个点,一会儿又因后续的消息下跌7个点,这种巨大的波动让整个市场充满了不安。
美股“疯涨”背后的真相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从2023年1月1号至今),全球股市的收益对比中,美股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其涨幅远超欧洲、日本和中国股市。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经济结构问题。

美股的上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上大量涌入的美元。但这些美元并非源自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随便拉住纽约街头的一位中产阶级询问,他们都会告诉你,过去两年美国的通胀严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那么,这些美元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就在美国国债的负债数据中。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开始大规模撒钱。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类似的刺激措施,但美国的撒钱规模最为庞大。
而且,由于欧洲等地局势不稳定,欧洲等地区额外举借的债务,也纷纷流入美国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美元的数量。

美国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其财政收入大约在4.9-5万亿美元,而支出却高达7万亿美元,每年需要举债约2万亿美元。
债务规模从去年的36万亿,预计到今年底将达到38-39万亿,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举债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创造财富来偿还债务及利息。但如今的美国,却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循环。
以简单的借贷为例,如果今年借100块钱,明年需要还110块钱,前提是要创造出超过110块钱的财富价值。
然而,美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科技进步缓慢,生产力难以提高,无法创造出足够的财富来偿还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不断借新债还旧债,将债务危机不断往后拖延,寄希望于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危机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已经陷入了技术红利消退的困境。
回顾历史,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巨大突破。从个人电脑时代到iPhone的出现,人类信息交互的方式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如今这一发展势头似乎已经停滞。

在信息交互领域,从视网膜级别的屏幕出现后,我们在二维信息交互方面几乎达到了物理上限,手机和平板的屏幕尺寸不断增大,但也逐渐接近极限。
而在三维领域,如VR眼镜和全息投影技术,虽然曾被寄予厚望,但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AI技术,从2022年ChatGPT的出现到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了,也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最初人们设想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相去甚远。

正如美国一位教授所说:“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几乎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对基本道理的不承认。”
美国如今正处于技术红利吃光、经济发展应该放缓的周期,但却试图通过举债来维持表面的繁荣,用关税政策等短期手段来解决根本问题。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最终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关税板落下的那一刻,股市的暴跌或许只是一个开始。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将给未来的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场经济大戏的后续发展,为大家带来更多深入的解读。
文本来源:@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