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85年夏,公子小白从莒国回到齐国,承祀为君。
首要工作是解决内部混乱局面,重组军政班子,压制反对势力,把屁股坐稳。

在高氏、国氏两大贵族集团的支持下,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让齐国恢复了正常状态。
七月,安葬齐襄公。

齐桓公继位前,公孙无知当了一阵子国君,他为什么不举行葬礼?
倒不是无知恨齐襄公,不给他下葬,而是在位时间太短,才3个月的样子。
齐襄公的尸身还处于停殡阶段,无知就被人噶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春秋葬礼。
初步死亡称为初终。由专业人员爬到屋顶向四周呼喊招魂,寄希望于死而复生。

招魂失败,确定初终之人彻底凉凉。
沐浴更衣,饭含,同时设奠,发讣告。.
饭含寓意口实,贵族口中一般含玉或者贝,穷人没有贵重物品,含谷物。
然后次日小殓,更衣。三日后大殓,入棺,在太庙或者专门的地方停殡。

贵族停殡的时间很长,原则上天子7月,诸侯5月,大夫3月,身份越高放的越久。
主要原因是陵墓竣工、验收需要一定的时间,下级亲属赶来吊唁哭祭,也要时间。身份高的人,下级多且远,陵寝豪华复杂,所以耗时更长。
停殡结束,出殡、下葬、葬后返回宗庙哭祭,行 “虞祭” 安抚亡灵,后续按 “卒哭”、“祔祭”、“小祥”、“大祥” 等仪式逐步结束丧期。
整个一套非常复杂,部分程序沿袭到今天,略作了解即可。

回到正题。
八月,鲁庄公不死心,帮助外甥公子纠夺位,发动干时之战。
齐桓公派鲍叔牙迎战,击溃鲁师。消灭政治对手公子纠,将管仲捞回齐国。
拜管仲为相,大刀阔斧进行各种改革。

改革风险很大,既得利益集团拒绝资源重新分配,肯定要拔刀搏命。
历代改革者,一部分改不动半途放弃,另一部分把自己改死,管仲这种彻底成功的例子很少。
说明齐桓公很牛,手腕很硬,谁跳踩死谁。

改革之后GDP暴涨,齐侯腰杆子硬起来。
次年春,齐伐鲁。夏,联合宋国再伐鲁,开始立威。

冬,齐灭谭国。
齐桓公为公子时,流亡途经谭国,谭君不礼遇。齐桓公当国,谭君又不来贺,于是国灭。
桓公三年,感到对手太多单干不行,联姻王室,娶王姬。

齐国给天子长期饭票,换来王室的全力支持。
四年,宋国内乱,南宫长万杀死宋闵公,两拨势力打得满头是包。
五年,齐桓公组织北杏会盟,明面上是平息宋国的内部局势,真实目的是想成为公认霸主。
以后的大小事务,天子解决不了,礼法也解决不了,只有我姜小白开会才能解决。

这么重要的会,遂国不至。
遂国很小,一个县城的体量,为啥不去开会原因不明,估计政治敏锐性不够。
齐桓公很恼火,让你来捧捧场,汤姆的不把老子放在眼里,是不是找抽?

齐伐遂,驱逐遂君出境,派军队长期占据。
成为伯长之后,齐桓公的格局上来了。当初灭谭,颇有报复性质,也不给别人任何解释和弥补的机会。
如今只是占领遂国,不灭国,等着遂君回来认错,以后乖乖当小弟。

接下来齐鲁柯地会盟,齐侯再一次向各国释放信号:鲁侯尊我一声老大,割地我都还给他,曹沫拿小刀扎我腰子,也不计较,两国重归于好。
意思再明显不过:鲁国的地盘我都不在乎,你们那点破地盘我更不在乎。我打你是因为你不来开会,不认大哥,不是要抢占土地资源。
管相会玩贸易战,齐国的刀币收割你们的财富,不比打仗硬抢划算?

遗憾的是,遂君一直没有把握齐侯的脉路。
桓公六年,宋国又闹腾,背盟。
齐国联合多国伐宋,特地邀请王师加入。别管周天子派了几个人参战,性质完全不一样,诸侯联合军队华丽变身,成为天子之师。
宋国不敢犯上对抗王师,认大哥,求放过。

此时的齐桓公,真正意识到以天子名义行事的巨大优势。此后,打仗带王师,开会请王使,在王命加持下,鄄地连续举办两次会盟,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既然凡事打着天子旗号,自然要反复强调“尊王”,如果诸侯不尊王,天子这张牌也就不好使了。

攘夷也是同样的目的,巩固霸权,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楚国。
楚伐郑,灭息,入蔡,手已经伸到中原的桌子上,郑国不得不与楚结盟。
齐桓公当然不允许郑国屁股坐歪,八年,联合宋伐郑。冬,各国盟于幽,郑国迫于形势,承认齐侯才是我老大,楚子算个球。

九年,在楚国的干涉下,郑不朝齐,齐人逮捕了郑国国相表示警告。
郑又附齐,郑国从此开始了墙头草两边倒的操作,摇摆一百多年,一年三晃,眩晕呕吐。

夏,遂国贵族弄了好酒好肉慰劳齐军,醉而杀之。
齐军太不警惕,制度不严,给遂人算计。
齐侯火冒三丈,歼遂,将所有人屠戮殆尽,以告天下。
以上是齐桓公在位前十年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尊王攘夷”政策的逐步成型与底层逻辑。

总之,齐桓公一心要当大哥,要称霸,要强权。
虽然齐国很强,但是发现自己单干效果不好,于是借助天子的名义来达到目的,故而尊王。
其他诸侯必须认大哥。认了大哥的,齐国就帮你,不认的,齐国就灭你。
齐国的扶弱继绝政策,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
同时,杜绝华夏圈子外的势力,插手中原事务,侵占资源,此谓“攘夷”。

尊王攘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两点:
1、齐桓公九合诸侯,用诸侯议会制度取代了天子分封制度,东周政治形态产生本质改变。
2、齐国在谋取霸权的过程中,间接地促使华夏诸侯重新凝聚,为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