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邓甲生鲜市场,一顾客买鱼时要求不宰杀,竟遭到鱼贩扔秤砣、抢手机、殴打。4月24日,记者获悉,涉事鱼贩被处行政拘留12天,并处罚款200元。另据红星新闻,市场开办方已对涉事商户进行关停15天处理,汉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立案调查,目前案件正在调查办理中。
据博主“@狂傲探店日常”发布视频,4月19日,他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邓甲生鲜市场,花费33元购买了一条活鱼,结果鱼贩现场要为其宰杀。遭到顾客的拒宰要求后,鱼贩声称“不杀要先说”“哪有买鱼不杀的?”“买鱼不杀是闹事”……
按照常理,如果其中没有猫腻,对于商家来说,不杀更好,直接上秤打包收钱,免了不少麻烦。但这商家非得帮人杀,给自己添麻烦,可想而知,里面肯定有猫腻,可能就是缺斤短两。
从“连云港海鲜市场鬼秤事件”到“武汉买鱼不杀被扔秤砣”,商贩们对“现场宰杀”的异常执着,早已超出服务热情的范畴,更像是某种不可言说的利益防御机制,撕开了水产行业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鱼贩坚持现场宰杀的本质,是试图垄断商品完整流通链。水产行业存在“三刀暴利”潜规则:第一刀断氧称重时克扣斤两,第二刀放血时替换死鱼,第三刀切片时剔除精华部位。某海鲜批发市场从业者透露,活鱼现杀可让商贩利润率大幅提升,其中主要来自“鬼秤+调包”组合拳。
商贩对“不宰杀”要求的过激反应,暴露出计量作弊已成行业生存刚需。涉事市场使用的电子秤,往往装有可切换模式的芯片。当消费者选择保留活鱼时,商贩既害怕缺斤短两被揭穿,又怕就失去了通过“宰杀过程中调包”的机会。这正是鱼贩听到“不宰杀”后情绪失控的根本动因,拒绝宰杀等于揭开了他们的保命底牌。
从抢手机到扔秤砣,商贩的暴力行为实则是行业监管失序的并发症。现行《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市场主办方应配备公平秤。但并不排除某些市场管理者与商户形成“保护费共生”关系,消费者维权反被视作“闹事”。这种扭曲的生态,使得商贩面对质疑时,第一反应不是自证清白而是暴力压制。
消费者坚持“带活鱼回家”的选择,正在击穿传统水产交易的黑暗结界,随着检测试剂盒、便携式电子秤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用科技手段破除信息不对称。当交易环境黑暗重重,消费者只能加大防卫,而当交易环境足够阳光,诚信经营者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从连云港到武汉,从抢手机到砸秤砣,这些看似偶发的事件实则是同一病灶的反复发作。真正需要追问的不是某个鱼贩的暴戾,而是整个行业为何对“现场宰杀”形成路径依赖。
此事绝非个案,要杜绝类似问题,需多管齐下:市场应公示“可自主选择宰杀服务”,打破行业强制惯例;鼓励商户使用防作弊电子秤,全程录像宰杀过程;对暴力经营、欺诈行为“零容忍”,建立商户黑名单制度。
唯有打破潜规则,才能让交易回归公平的本义只有当商贩意识到,靠信息黑箱牟利的时代已然终结,消费者才能摆脱“买条活鱼就要挨揍”的荒诞现实。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该让诚实成为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