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有一个古老的苗寨,被誉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黔之行 2024-04-05 10:22:56

前不久,我向游客介绍榕江县的八蒙水寨,许多游客都非常喜欢。今天我又介绍一个在榕江的苗寨—摆贝苗寨。这个苗寨就在八蒙水寨的附近,游客们可以一起游玩。这里是榕江县兴华乡的北部,距离榕江县城有56公里,距离兴华乡街道上3公里。

摆贝苗寨坐落于半山腰上,摆贝苗寨的吊脚楼就全部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山脚下便是都柳江,总体布局可谓“依山傍水”。都柳江摆贝苗寨的前方呈现一个“大拐弯”的形态,十分美丽,需要用无人机才能拍摄出这种效果。如果是早晨,都柳江的云雾笼罩上来,游客可以在摆贝苗寨看到壮观的云海景观。

榕江虽然是侗族之乡之一,但境内的苗寨也不少,反映了民族小杂居的特色。黔东南有一句民谣“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看贵州民族村寨的分布,果然如此。

从远处望去,只见摆贝苗寨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山腰。这里一共有7个村寨,350多户人家,共1700人,的确是一个大寨。村中的居民主要是杨姓、龙姓、潘姓等,他们是明朝迁入此地的。其中杨姓的祖先杨老老因为勇猛善战,被尊为了寨主(苗王)。

由于这里长期交通不便,因而村民的生活基本保持传统,许多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服装和民族技艺都被保留了下来。因此这里被誉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摆贝苗寨的民族节日相当的多,有“吃新节”“苗年”“牯藏节”等。其中“牯藏节”是苗族最重要、最古老的节日,节日是为了祭祀祖先,每十三年举办一次。在节日期间,整个苗寨都是载歌载舞,居民不欢不散,这就是村寨的快乐,简单而古朴。摆贝苗寨的居民会跳“芦笙舞”、“古瓢舞”、“木鼓舞”、“铜鼓舞”等,可谓能歌善舞。寨子还有比较传统的婚姻习俗,例如“行歌坐夜”、“火塘对歌”、“木叶传情”等。

村寨中有一种神秘的服装——百鸟羽衣,这是专门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才穿的。一些苗寨以鸟作为图腾,这和古代东夷、南蛮的信仰是一脉相传的。一些苗民还自称是“嘎闹”,意思是鸟的部落。而百鸟羽衣就彰显了苗族的图腾信仰,且看其服饰纹样以鸟纹居多,其服饰飘带裙摆又缀满了各种鸟类羽毛。除了鸟纹之外,百鸟羽衣上还有许多蝴蝶的图案,因为蝴蝶也是苗族的图腾之一,《苗族史诗》中的“古枫歌”和“蝴蝶歌”就反映了苗族人崇拜枫木、蝴蝶和鸟。因此,百鸟羽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百鸟羽衣不仅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苗族传统纺织工艺的集大成。百鸟羽衣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对于做工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其中涉及到了采麻、纺纱、 织布、采蓝、靛染、蜡染、剪纸、刺绣等,光是其中的刺绣就包括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

在古代,百鸟羽衣是用蚕丝制作,因而必须从养蚕开始。《榕江县乡土教材》 记载 :“美好之苗女,着盛装艳服,其与古代之皇妃无从分别”。因此,百鸟羽衣的整个制作流传需要三年到五年。

除了百鸟羽衣之外,这里的花鸟艺术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有的人家的房屋上都雕着莲花和鸟。我想,这绝非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图腾的崇拜,一种文化的符号。

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有一座奇怪的苗王古墓,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苗王名字为杨大老,传说他有三节手臂,可伸至膝盖,又力大如牛,行走如飞。此苗王墓有三个奇特的地方:第一就是不朝山下而朝山顶, 形成 “倒骑龙” 的风水格局;坟墓朝西,与传统作对。第二个特点是四块大碑中,除一块是正立外,其他三块都 倒插于坟中。第三就是墓的正碑头盖一块刻着伸长舌鬼怪的碑盖, 而两侧砌的石块上则刻着鸟蛇等图腾纹饰。针对这个现象,专家们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以至于成为了谜团。

由于摆贝苗寨留下的传统实在太多了,因此成为了重点保护的民族村落。2005年,这里成为了州级民族文化保护村寨;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挂牌为第二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苗寨中已经开办了民宿,游客到此不用担心吃住的问题了。不仅如此,游客来摆贝苗寨还可以夏天抓稻花鱼,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的惬意。

欢迎大家关注“黔方胜境”,小编致力于宣传贵州风景、文化和历史,尤其是重视对小众景点、免费景点的介绍,帮助驴友避开拥挤的人潮,探索大自然的秘境。如果需要制作旅游攻略、路线,定制旅游出行也可以咨询小编。

0 阅读:3

黔之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