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68年实行分级制前,有过38年的不分级。
1930年的美国电影处在向电影工业转变的阶段。在之前,其他社会力量都没太把电影放在眼里。
草创期的美国电影属于下层民众的消遣之物,票价便宜得惊人。一部电影上映几个月,环境脏乱差。电影院进行升级,才吸引住中产阶级。
一方面上层始终轻视,另一方面电影陆续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样受到争议的电影,尤其1911年好莱坞初见规模后。
美国属于清教徒立国,宗教势力远比电影产业强大太多。加上进步者、立法者的响应,电影审查提上议事日程。
1915年,美国各州纷纷成立电影审查委员会,删减或禁止上映部分电影。1922年,为保证上映电影的纯洁,海斯等筹备法典,直到1930年对外发布与天主教、牧师代表编写的《海斯法典》。
该法典的核心特点是不分级,成人小孩在影院看一样的电影。具体条例有要保证国旗的威严,禁止性、产子的镜头,还有男女接吻不得超过几秒等。
除一些千万不能碰的底线,有些大胆的导演像希区柯克对接吻的时间要求见招拆招。《美人计》拍摄时,他安排男女接吻几秒,停下说几句话,继续接吻,又说几句话,又继续接吻。
不能否认,法典实行初期,是利大于弊的,为好莱坞与观众搭建了一条整体稳定的交流桥梁。但越到后期,观众大量流失。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导演进行新尝试。
进行分级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63年开始开发《分级制度》,直到1968年11月1日实行。
好莱坞票房连续20年的减少,是推动分级的导火索,即原因一。
由于框架清晰的《海斯法典》被美国电影人几乎开发殆尽,再继续也是重复。加上电视产业的异军突起,进电影院看电影不再是唯一选择。大制片厂抓住大制作、大预算的最后一根尾巴,博得了几部电影的票房成绩,但很快又失效。
从好莱坞背后的大财团到银行,不再投资大制片厂。走投无路之下,好莱坞电影人开始剑走偏锋,不是抓模糊地带,就是被动变主动等。
退出电影协会加独立发行是小体量电影公司的奇招,即原因二。
《海斯法典》的这套不分级制度,立足于美国电影协会。大公司延口残喘之际,小体量财少气短,另辟蹊径退出协会,发行了成本小、突破框架、正面表现成人话题的票房电影。这样倒逼分级制的早日推行。
被引入的欧洲电影无比大胆,是外面电影给予的压力,即原因三。美国人不能自己拍摄大胆电影,就引进欧洲的,试探之下票房异常理想。
欧洲大胆的电影对比美国当时的,说明各国国情不同,电影审查体制是不能完全照搬的。
宗教势力变弱,是相对过去的社会变化之一,即原因四。阻力变小,即便没有实行分级,美国电影人创作出更广泛的电影便少了些顾忌。
主动请宗教人士批评,是美国电影人的社会经验,即原因五。
虽然宗教势力变弱,也不能完全忽视。与其把被动权留给美国电影协会的审查,不如变主动,请宗教人士观看批评。此举不仅给审查省了工序,还保证可能面临风险的电影顺利上映。
主动标注限制级,是电影公司的以退为进,即原因六。像1966年没有镜头上特别出格的《灵欲春宵》存在脏话,写明限制成人观影后顺利过审。
美国的年轻人成为观众主力,越来越不买不分级的账,是市场的现状,即原因七。
好莱坞纷纷辞掉束手束脚的老一辈电影人,应景地引入年轻的。此举太过一刀切,拿年龄大小判断创造力,抽取了不少电影积淀。为迎合年轻人,为先下手为强,一刀切不过是好莱坞想扭转票房的过度表现。
最重要的,美国的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动荡,是根本的,即原因八。民众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实中的残酷,却在影院里看不到,存在更大落差,更不愿进入影院。
不分级的《海斯法典》于美国存在了38年之久,1968年一朝废除,好莱坞票房亏损仍会沿着惯性滑行数年。
《分级制度》1968年底实行,可1970年的美国电影票房仍旧亏损。
电影人有了相对新的自由创作空间,可由于当时的分级制存在模糊,不得不通过一件又一件电影的争议,让它越发分明。这属于阵痛,不想要,又不得不面对。
2019年,原定9月27日于美国上映的电影《狩猎》被总统川普封禁,恐无再见的可能。白宫有总统影院,很多美国总统爱看电影,川普就看了《小丑》,却不容下这部。
可见,即便有了分级制,美国电影人仍旧不是什么都能拍的。(文:图图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