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宇宙,一个备受关注,却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命题

探谜者 2024-03-12 16:07:15

分支时间线和多元宇宙,是科幻小说中极为常见的主题,但人们不禁会问,这些概念真的只是作者假想的桥段而已吗?平行宇宙是否会存在于现实之中呢?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始终在尝试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多重宇宙理论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解决了量子力学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通常,经典物理学被认为是具有确定性的。比如,当你知道空中飞行物体的速度和位置,那么就可以轻松计算出它的落点。但同样的问题若是放在量子世界中,答案却会变得完全不同。

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粒子的确切速度和位置,更不可能确定它会做什么。唯一知道的,就只有概率而已

但量子领域的奇特之处在于。观测之前,粒子存在于多种可能的状态叠加之下。然而,当我们进行观测时,粒子就会突然选择保留其中一个状态,而其他所有可能则会瞬间消失。这在科学领域中,被称为“波函数坍缩”。关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有着多种解释,且仍然存有争议。

其中之一,就是哥本哈根诠释。

即波函数在被观察、测量、或与经典世界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生坍缩。就像是薛定谔的猫,在无人观察时,盒子里的猫会保持生死叠加状态。一旦有人观察,就会触发机关导致猫的死亡。

虽然这个解释,是目前接受度最为广泛的。但是,如果它是错的呢?假如波函数不会坍缩,全部的可能性,在被观察后仍然能够继续存在,会是怎样的?

又如果,宇宙会针对不同的状态,形成不同的世界,又该怎么办呢?

这是休·艾弗雷在1957年时,提出的一个设想。尽管他听上去很有趣,但世界如果真的发生分裂,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了。

作为科学家,你一方面在担心世界的分裂,会导致其不可见。另一方面,却期待它真的发生,从而验证你的理论。

这的确是个令人难以取舍的问题。

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到底是什么导致世界分裂?

如果量子态是因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瓦解的。那么世界的分裂就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逐渐分离,直到相互之间不再产生影响为止。

除了科学方面,多重宇宙的存在,还将引出某些哲学问题。比如说,若世界不断通过分裂,创造出无数个不同版本的你,那么这对于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这众多版本之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自己呢?

也许有人会说,不存在唯一的答案。所有版本的集合体,才是所谓的那个真的自己。

当然,这些在一部分物理学家眼中,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平行宇宙究竟存在与否,还是件有待印证的事情。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它的争论都不会停止。

甚至到了时间尽头,人们都在寻找着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又或许,在曾经的某个瞬间,另一片宇宙早已和我们的世界迎头相撞了。只是我们,并不自知而已吧!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