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个有意思的事,钱学森老爷子当年就强调科技名词翻译得带中国味,得让后人能看懂。
先来感受下钱老那满满中国味的译名吧:

渺观、航天、大成文化、航天员是不是很有中国味?
另外,钱老曾在1990年建议把“VR”翻译成“灵境”,比现在元宇宙这个称呼好多了。

另外,还有一个经典的翻译词“鲁棒性”,你听起来像什么?山东大棒?网络用语?可当年它刚出现的时候,翻译者可是下了功夫的——“鲁”是粗莽,“棒”是强,合起来就是“系统稳定”的意思。
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谁还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只能靠查资料,而钱老翻译“激光”却直接让人一听就懂,这就是翻译的艺术。

说到底,核心问题在哪?就是话语权啊!要是中文能成为世界科技通用语,哪还会有这些破事。
中文的优势中文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比英文强太多了。
英文那单词动不动就老长老长,一个概念可能得用一大串字母拼起来,还得结合语境去猜意思,麻烦得要死。

但中文不一样,几个字就能把复杂概念讲得明明白白,还特别精炼。就像 “激光”,既体现了 “激发” 的原理,又点明了 “光” 的本质,简洁又传神。
而且中文的表意能力超强,一个字就能延伸出各种含义,文化底蕴更是深厚到爆表。

可为啥现在科技领域英文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呢?还不是因为咱在话语权这块没拿捏住。
要想改变这局面,关键就在于推动中文在技术场景的深度应用,中文编程就是个典型实践。
想象一下,不用再对着满屏英文代码抓耳挠腮,直接用咱熟悉的中文写程序,效率蹭蹭往上涨,对咱国内的程序员来说,那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到中文编程,就不得不提云表平台。它是纯中文界面,能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开发软件。
在云表平台上,你不用记那些复杂的英文代码语法,直接用中文就能搭建出各种功能强大的系统。
不管是简单的进销存,还是复杂的ERP、MES、WMS管理系统,都能通过中文指令快速实现。

它的厉害之处远不止于此。它运用“表格编程+纯中文公式”,只要你会Excel就能开发系统,画个表格就能生成表单界面。
更牛的是,它支持复杂业务逻辑,像无限层级的BOM拆解、MRP运算这些高难度操作,用中文公式就能搞定。

目前像中国电信、中铁、许继电气 、三河同飞、海尔等知名企业都在用。
小结但话说回来,要真正实现中文技术话语体系的崛起,光靠几个工具还不够。
我们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科技术语到编程语言,从科研论文到技术文档,全方位构建中文的表达体系。
钱老当年提出的“中国味”不只是表面的翻译技巧,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就像“灵境”这个词,虽然最终没能在学界普及,但它展现了一种可能性——用中文独特的文化基因来重构技术认知。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