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低估的中成药,从根上调理胃部,胃寒、胃痛、胃胀统统都管

骞泽的记事本 2025-04-29 04:38:37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饱受胃部不适的困扰,胃寒、胃痛、胃胀等问题时不时地冒出来,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掩盖更严重的疾病。根据《2024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73%的受访人群曾有过胃部不适症状,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而且胃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相反,80后、90后患胃病的比例最高,显示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胃不健康,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1、饮食不节:冷饮、生食、辛辣油腻食物直接刺激胃黏膜;暴饮暴食加重胃负担。

2、作息紊乱:熬夜导致胃酸分泌失调,空腹时间过长易引发胃痉挛。

3、情绪压力:焦虑、抑郁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动力,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很多人药箱里常备着吗丁啉、奥美拉唑,却总不见好,甚至越治越依赖。在现代医学中,胃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症状。上面两种常见药,一个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增强胃排空,一个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加重功能失调,实则具有“双刃剑效应”。

相比之下,中医通过整体调理和标本兼治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治疗思路。

中医视角下的胃病诊疗新思路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食物,其功能依赖脾胃阳气的温煦与胃气的通降。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 “胃寒-气滞-瘀阻” 这一病理链密切相关。

胃寒是指胃部阳气不足,导致胃功能减弱,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表现:隐痛,胃部绵绵作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因寒邪犯胃,阳气被遏,胃失温养所致。

气滞则是指胃气运行不畅,导致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表现:刺痛,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多因肝郁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胃络引起。

瘀阻则是气滞进一步发展,导致血行不畅,形成瘀血,表现:隐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胃失濡养,故见隐痛,时作时止,舌质紫暗等症状。

这一病理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病的发生和加重。

温胃降逆颗粒:三大病型适配同调,拨乱反正

温胃降逆颗粒的组方逻辑源于丁桂温胃散与黄芪建中丸的经典方剂。丁桂温胃散以肉桂为君药,温中散寒,黄芪建中丸则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健脾。温胃降逆颗粒结合了这两种方剂的优点,通过肉桂、延胡索、牡蛎等核心成分,实现了温胃、行气、化瘀的综合治疗。

温胃降逆颗粒加减配伍方案如下:

胃寒型:温胃降逆颗粒基础上加用高良姜、吴茱萸。高良姜温胃散寒、消食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鉴别诊断要点:此型以胃部遇寒疼痛加重、得温痛减为主要表现,与肝郁型的刺痛及虚实夹杂型的虚象明显不同;且舌象白腻与肝郁型裂纹舌、虚实夹杂型虽有裂纹但成因不同相区分;脉象沉迟与肝郁型弦细脉易于鉴别。

肝郁型:可在温胃降逆颗粒中加入香附、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川楝子行气止痛、清肝火。鉴别时,肝郁型的刺痛、舌裂纹、弦细脉是重要依据,与胃寒型的隐痛、白腻舌、沉迟脉差异显著;与虚实夹杂型相比,虽都可能有隐痛,但肝郁型以肝郁气滞为主,虚实夹杂型有更明显的脾胃虚弱表现。

虚实夹杂型:加入黄芪、白术。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鉴别要点在于虚实夹杂型既有脾胃虚弱的表现如隐痛、裂纹舌,又可能有其他兼证;与胃寒型相比,无明显寒象;与肝郁型相比,肝郁症状相对不突出,脉象虽可能弦细,但更强调虚象。通过这样的症状分析和加减配伍,在不同胃病类型中的治疗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生活方式重建:协调调理更关键

1、饮食禁忌:食物温度40-50℃为宜(接近人体体温),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胃黏膜。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胃机械性负担。

2、压力管理:每日15分钟“正念饮食”,细嚼慢咽专注咀嚼(每口20次),延长饱腹信号传递时间。激活迷走神经促消化。定时定量,晚餐七分饱,睡前3小时禁食。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可降低皮质醇水平30%。

3、运动处方:管住嘴,迈开腿。可以试试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一手上托,一手下按,左右交替,每日3组,每组10次。平板支撑,每次30秒,每日3组,增强腹压,辅助胃部承托。

总之,胃部健康需建立“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四位一体的养护体系。中医调理的优势在于个性化辨证与整体调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激活人体自愈力。它提醒我们,治疗胃病不能“头痛医头”,恢复脾胃温煦通降功能才是根本。

4 阅读: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