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名气不及汉武帝,为何能彻底打败连汉武帝都打不败的匈奴?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3-07 22:04:48

汉宣帝名气不及汉武帝,为何能彻底打败连汉武帝都打不败的匈奴?

首先,先说结论:

汉朝与匈奴战争最终的胜利,是大汉数代人努力的结果。

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化优势为胜势,才一点一点将匈奴击败的。

当然,在这其中,汉宣帝的正确决策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一、得势不得分

汉武帝发动漠北决战后,其实汉朝已经面临“漠北无王廷”的大好局面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自然是想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消灭匈奴。

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很快汉武帝就陷入了“得势不得分”的窘境。

在汉朝方面,由于连年大规模战争,国力损耗极为严重。

在对战匈奴早期,汉朝主要以骑兵为主,可到了后来,只能勉强“步骑同步”。

虽然这种作战方式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的灵活机动性和打击能力已经远不能与之前相提并论了。

而匈奴方面,经过常年的失败后,他们也积极总结经验,找出了抵抗汉朝的方法。

之后只要遇到汉军北伐,匈奴人便会立刻迁徙,不与汉军正面作战。

汉军数次北伐,甚至出现了“不见匈奴一人”的尴尬局面,只能是劳师远征,而又无功而返。

在休养生息后,匈奴的战斗力逐渐恢复,特别是在一些大汉降将的训练下,匈奴人也逐渐有了对抗汉朝的方法。

在他们的领导指挥下,匈奴迅速进入了反击阶段。

遇到汉朝大举进攻,他们就迅速远遁,避免遇其锋芒,然后瞅准机会,集结兵力,将汉军一举击溃。

因此,在后来的远征中,汉军很少占到便宜。

而由于国力损耗过重,汉武帝不得不轮台罪己,宣布暂停对匈奴的讨伐。

而彻底解决匈奴,只能留给后来人了。

二、雄才大略的汉昭帝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成为了辅政大臣。

霍光根据汉武帝生前政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巩固内政方面了。

至于匈奴,则采取防御为主的战斗方式。

这个战斗策略成效显著,因为汉朝和匈奴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汉军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反击击败来犯的敌人。

这一作战方式,有三个特点。

1.作战成果显著

虽然防御战多少有点被动,但成果却比汉武帝晚年的远征要好得多。

2.汉朝得到了休养生息由于防御战立足国内,所以汉朝的生产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

在这段时间内,大汉的经济获得了持久的恢复和发展。

3.不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这样的作战策略立足于防御,不能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即便在匈奴与乌桓战争时,大汉派出两万精锐拦截匈奴,依然被匈奴轻易逃脱。

即便此时匈奴衰落,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可大汉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汉宣帝的机遇与挑战

汉宣帝继位时,汉朝遗产内容丰富。

1.国力已经恢复

由于汉昭帝的苦心经营,大汉的经济已经恢复,甚至出现了“百姓益富”、“田野益辟”、“积蓄益丰”的局面。

在兵力方面,汉宣帝能够使用的骑兵数量甚至远超汉武帝的巅峰时期。

2.与西域建立良好关系

自汉武帝开始,大汉就与西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原本作为匈奴附属的乌孙更是抛弃匈奴,选择了大汉。

3.匈奴大不如前

由于内乱纷争不断,匈奴国力不断衰弱,甚至内部早就有了分裂的迹象。

因此,大汉此时完全有了给匈奴灭顶打击机会和能力。

但这个灭顶打击如何开始,还需要商榷。

如果大汉找不到这个方法,那也只会重蹈汉武帝的覆辙。

而且大汉此时并没有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将领,甚至连李广利都比不上。

因此,汉宣帝的正确领导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四、不负众望的汉宣帝

自公元前90年燕然山之战以后,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汉朝都没有大举进攻匈奴。

直到汉宣帝继位,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汉宣帝继位第二年,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已经嗅到了机遇的味道。

乌孙倒向大汉后,引起了匈奴的不满,并多次遭到匈奴进攻。

乌孙无奈,只好向汉昭帝发出求救,可此时汉朝内部问题严重,无力支援。

公元前72年,乌孙再次请求支援,汉宣帝才下定决心,与乌孙一起进攻匈奴。

这位生于民间,在朝堂上没有话语权的皇帝下定决心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不仅需要锐利的眼光,还需要“熊心豹子胆”。

为了避免遭遇汉武帝的覆辙,汉宣帝还对进攻方式进行了改造。

汉宣帝的出兵策略:正月出兵——骑海

正月是匈奴最不愿意迁移,同时也是他们最虚弱的时刻。

而秋季因为马肥草长,匈奴最是强盛。

冬季到来后,草原水草干枯,生在马背上的匈奴人很难生存。

汉朝则大相径庭,大汉作为先进的农业国家,拥有应对四季的能力。

如果此时匈奴仍然选择“退避三舍”,那么不需要汉军进攻,匈奴就必须遭受惨痛的代价。

就算匈奴择机进攻汉军一路,汉宣帝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因为汉军的每一路都非常强大。

在这场战争中,直接参战的骑兵高达十六万,后勤部队数不胜数。

这么富裕的战争,当年汉高祖刘邦想都不敢想。

当然了,平心而论,汉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是比较拉胯的。

全歼匈奴主力的愿望最终失败了,除了赵充国和范明友以外,其余三路兵马都是“皆不至其还”。

汉军的表现甚至不如乌孙,乌孙重创匈奴右谷蠡王部落,斩杀了接近四万匈奴将士,俘虏牲畜不记种类更是高达七十余万。

战争结束后,汉宣帝也是雷霆震怒,逮捕了两路主将,并逼迫其自裁。

虽然覆灭匈奴的目标没有实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匈奴的经济因此遭遇了灭顶的打击。

因为准备不足,匈奴在迁徙过程中,有超过八十万牲畜被汉朝俘获。

匈奴民众、牲畜因迁移而死亡更是不计其数。

可就这,还不算最大的打击。

五、十面埋伏,全面打击

因为损失惨重,匈奴对周围民族彻底失去了威慑力。

汉宣帝趁热打铁,联合乌孙、乌桓和丁零,继续进攻匈奴。

这些部落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大肆进攻匈奴,斩杀匈奴数万战士,掠夺大量马匹和牲畜。

那些原本依附匈奴的部落也土崩瓦解,选择远离匈奴。

“皆瓦解,攻盗不能自理”——《史记》

漠北自然环境恶劣,匈奴人本就“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后,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削弱。

随着大饥荒的到来,匈奴彻底没有了以往的光辉。

“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史记》

之后大汉趁机发起了三千兵力的小规模偷袭,让匈奴的自尊心彻底瓦解。

“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个曾经的草原王者,现如今沦落到连三千人都不能抵御,让人无法直视。

本就有分裂意图的匈奴终于开始了四分五裂。

而汉武帝最后摧毁匈奴的步骤,也悄然提上了日程。

六、攻心为上

匈奴内乱开始后,五大单于谁也不服谁,相互进攻,草原乱作一团。

汉宣帝一边冷眼旁观,一边对他们进行政治打击。

在单于内乱之际,汉宣帝并没有趁机发动偷袭。

当然,此时的汉朝绝对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正所谓“急之则相救,缓之则争心”,汉宣帝的这个举动无疑避免了匈奴各部再次联合,为汉朝进一步瓦解匈奴做了铺垫。

当然,汉宣帝也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他抓住机会,加强了与呼韩邪单于的联合。

当时由于五大单于相互攻击,有的单于被迫投降,有些甚至自杀。

直到郅之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占领王廷以及漠北大部分地区。

这种情况才出现了转变。

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只好与大汉商议归附的事宜。

但对于呼韩邪单于的归附,汉朝官员大多极力反对。

因此呼韩邪单于对此也报以怀疑态度,好在汉宣帝高瞻远瞩,抓住机会,最终才终结了这场战争。

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极其礼遇,不仅让他“位在诸侯王之上,还承认他是匈奴最高首领,为其颁发了“匈奴单于玺”。

当然,这也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之间的君臣关系。

之后汉宣帝大力支持呼韩邪单于北归,给予了他大量帮助。

大汉不仅多次调拨大米帮助匈奴渡过难关,还派军队护送呼韩邪单于回家(当然也有监视的意思)。

呼韩邪单于靠着汉宣帝的帮助,最终平定了漠北,并请求返回匈奴王廷主持国政。

可这就要脱离大汉的监视了。

对此,汉宣帝思虑良久,最终决定同意。

毕竟,扶持一个傀儡换来的和平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对方心服口服,才能彻底结束战争。

结语: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去世,此时匈奴基本已经被打败了。

当然,彻底结束,还要等到汉元帝的“虽远必诛”之后。

呼韩邪单于依附汉朝时,郅支单于也没闲着,他也派出使者试图阻止过。

尽管汉宣帝对郅支单于也报以友好态度,可惜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不同。

他的目标是想要统一匈奴,因此他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大汉做自己的主人的。

更何况汉宣帝在优待自己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呼韩邪单于,这也让他十分气愤。

在明白自己没有办法同时抵抗呼韩邪单于和汉朝时,郅支单于最终决定西行,来到了西域。

郅支单于不愧是五大单于中的最强者,他很快就征服了西域各国,强迫大宛等国向自己纳贡。

之后郅之单于趁热打铁,很快就成为了西域霸主。

就在郅支单于呼风唤雨的时候,大汉西域副都护陈汤明白郅支单于做大后一定会为患汉朝,于是联合乌孙等国,抗击郅支单于。

陈汤也是一世之雄,他敏锐的意识到:郅支单于虽然称霸西域,但由于他们是“外来人口”,缺乏稳固的城池和自保的弓弩,所以一旦受到围攻,必然无处可逃。

兵贵神速,陈汤明白后立刻起兵来到了郅支城。

靠着大汉以往的积累的威信,让原本主持郅支单于栖息的贵人决定投靠大汉。

在他们的帮助下,汉军瞬间完成了远距离突袭。

击败郅支军后,陈汤乘胜追击,将他们团团包围。

郅支单于本想弃城逃跑,却发现自己早已无路可逃。

而乌孙此时也发来了救兵,郅支单于无奈之下,最终决定死守。

在陈汤的努力下,郅支单于最终战败,被彻底歼灭。

而呼韩邪单于得知此事后,也大为震惊,毕竟他明白自己各个方面都比不过郅支单于。

结语

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战争,大汉最终彻底击败了匈奴,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当然,这是大汉数辈人的努力才有了如此出色的成绩。

但我们也不能小看汉宣帝在物质、外交上的努力。

正式在汉宣帝的努力下,大汉才能转变进攻策略,化优势为胜势,最终取胜。

当初,汉宣帝登基不久,根基不稳,就能够果断抓住时机,进攻匈奴。

在战略上,汉宣帝也展现出了远超前人的胆识,集结前所未有的大军,正月出争,彻底粉碎了匈奴的套路,让汉军取得了新的成效,并使得匈奴经济雪崩。

在外交上,汉宣帝联合各国,粉碎匈奴权威,分化匈奴各部。

最后,在匈奴分裂后,汉宣帝分而划之,与呼韩邪单于合作,创造性的更新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并终结了战争。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6 阅读:1219
评论列表
  • 2024-03-17 20:39

    现在西方有个分裂中国的阴谋是,宣传辽金元特别是蒙古族不是中国人,汉族才是中国人。因为蒙古元朝西征欧洲,统治欧洲长达数百年之久,是傲慢的欧洲人的耻辱 ! 如果把元代蒙古历史与中国分开,他们在精神上就可以认为蒙古统治欧洲把欧洲人当奴隶,只是野蛮人胜利的偶然事件。 但是,元朝蒙古属于中国东方文明历史一部分时,那么,蒙古西征就变成了历史璀璨的东方文明,对欧洲西方文明的绝对碾压 ! 这对傲慢的欧洲人是奇耻大辱 ! 这就是中国东方文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但是西方人和汉奸,就是要阴谋在精神上打压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说蒙古元朝不是中国,中国少数民族是驱除鞑虏蛮夷的对象,不是真正中国人,从而分裂中国。这是他们的阴谋,而一些蠢汉奸也跟着被洗脑附和。另一方面,西方伪造历史,仿造中国古代编年史伪造西方历史建筑和文献,碳14追踪,欧洲古代史诗和古建筑证据都是假的,是想洗刷工业革命前东方文明碾压西方的耻辱,想在精神上压制东方中国的璀璨文明历史。

  • 2024-03-08 10:51

    汉武帝吃了9个饼,宣帝吃了1个饼,然后就饱了………

  • 2024-03-17 20:40

    中华民族历史是56个民族共同书写! 汉族只是中国及中华民族组成部分。不要有大汉族主义错误思想,科学换位思考,是后来中国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分担养活了汉族地区过剩的人口负担才对。中国56个民族不分大小都是平等的,汉族只是中国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人口多是现在,古代汉族人口并不多,何况汉族地盘小,历史上统一中国所有历史疆域的是元朝蒙古和满洲清朝,汉族同胞从未完全统一过中国所有历史疆域。中华民族文明不等于汉文明,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的文明,人民币上5个民族文字,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不止汉族代表,而是中国56个民族的代表。汉族古代人口并不多,解放前全国才4万万同胞,中国古代就没有少数民族一说。何况汉族地盘小,中原的主人是蚩尤等民族,而不是炎黄,黄帝本身就是半个游牧民族。是炎黄打跑了中原的蚩尤等民族才占领中原的。另外,现代汉语虽带汉语二字,其实是为了适应中国56个民族共同掌握和学习现代科技进行改革的通用文字,比如哥是胡语,兄才是汉语;床是胡语,榻才是汉语。中国民乐团很多是胡琴,普通话更是胡语汉语融合的,国粹京剧也是多民族多剧种融合的。。。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早就互相融合了,根本不止汉族一家。

  • 2024-04-01 11:18

    匈奴渐渐衰落了[哭笑不得]要是放在冒顿单于时代,汉武帝来了也没用,打不过[哭笑不得]

    人间不值得 回复:
    你这么说我就不服了。冒顿让你说的比李牧厉害,比霍去病厉害,比卫青厉害,中国这么多名将,没有能干他的呗?
    人间不值得 回复:
    你也说冒顿后匈奴衰弱了,你咋不说汉刚统一华夏衰弱了?也不能说衰弱,只是不支持华夏支持大规模用兵?汉统一华夏都把华夏打烂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接着打华夏又要乱。
  • 2024-03-08 13:37

    刘彻时期是把匈奴进一步削弱,把草原人打怕了,也为后面皇帝创造了条件,增加信心,开端很好。北宋就做的差劲,都不知道他们那些皇帝大臣有没有好好研究过史记、汉朝与草原人战争过程。

    看不见的雨 回复:
    不也把自己削弱了……
  • 2024-04-05 16:49

    控制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后,你跟匈奴耗都能耗死他

  • 2024-03-08 12:55

    因为方法不对,那时的游牧民族都是廷水源地扎营的,你打就跑,你退就进,很难彻底消灭,刘彻举全国之力打了40多年,就卫青那段时间有点效果,卫青一走后面又不行了,

  • 2024-03-17 20:38

    蒙古及前朝的匈奴侵略统治欧洲长达数百年,也把先进的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先进的数学、天文等等带到落后的欧洲,欧洲西洋古典音乐基础的“八音节”,就是蒙古征服欧洲带去的。蒙元时期横扫欧亚,打通世界上所有地域、民族、商业、文明、宗教等等壁垒,使得改变世界的东西方丝绸之路兴盛。落后的欧洲人才用上了茶叶、丝绸、陶瓷等来自世界第一发达国家---中国的这些高档货,中国古代科技更是让欧洲人开了眼界。蒙古人侵略统治欧洲几百年,也把世界上所有好东西带到欧洲,才给落后的欧洲带来文艺复兴的种子,诞生工业革命。人类科技靠积累,而知识积累靠记录。而中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解决了全人类对知识的记录问题。上世纪最先进的机械打印机是美国制造的,拆开后仍与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雏形一样。人类科技是接力棒传递的,中国是古代世界第一发达国家,贡献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和横跨中欧的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商业之旅,欧洲贡献工业革命,美国贡献好几次新产业革命,现在正重新回归世界第一的中国将再次向世界贡献量子在内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 2024-03-17 20:39

    蒙古是北方游牧民族集大成者,也包括林中百姓。匈奴,鲜卑,柔然,契丹,蒙古是一脉相承的。阿尔泰,图瓦,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等,都是蒙古部落。

  • 2024-03-17 20:38

    大家别上小日本当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是小日本想分裂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以及想洗白侵华罪行把侵华罪行往中国古代内战上靠而编的阴谋。世界大国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有古代内战在世界上都很常见。但小日本根本不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里面的。历史上中国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56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互相发生内战,最后融合,中国这片土地自古就是56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舞台”。每个民族都自称我族,而中国意义的我族是指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中国意义的我族,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 而小日本从来就不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是中华民族这个历史大舞台上的成员。右翼小日本至今对侵华罪行不认错,必受严惩,血债血偿!

  • 2024-03-17 20:40

    很多人眼光狭隘,他们忘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黄河都是发源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并流经整个中国境内,中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

  • 2024-03-17 20:37

    中国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组成完整中国。56个民族都为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做出了历史贡献。以蒙古族为例,若没有蒙古族,今天的很多地盘都不是中国的: 蒙古征服了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大理等等地盘,并在历史融合进程中,将这些统治的地盘并入大清版图,为中国版图向西扩张,做出了历史贡献!

  • 2024-03-17 20:38

    辽金元(蒙古)是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元朝首次将中国所有历史疆域统一成一个完整中国并实现中国版图最大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中国56个民族不是谁融合了谁,而是像科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相作用一样,是互相融合的。普通话是胡语和汉语融合的、国粹京剧是多民族多剧种融合的、中国民乐团很多乐器是胡琴。。。元朝的元,取自中国汉族道教《易经》大哉乾元,大元。蒙元时期蒙古大力扶持中国汉族道教,武昌长春观是成吉思汗赏赐丘处机兴建道教十大丛林而建,蒙古索永布也有道教太极图。中国的省,是蒙元时期真正推行的行省制沿用至今,蒙古人吉当普重修了都江堰造福百姓,蒙古人推行行省制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管理做出了历史贡献。。。中国56个民族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家人。

  • 2024-03-17 20:38

    世界大国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有古代内战在世界上都很常见。 中国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汉族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子集,中华民族才是母集。 每个民族都自称我族,中国意义的我族是指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中国意义的我族,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世界大国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网络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分裂就去分裂美国啊!加油!

  • 2024-03-17 20:37

    汉族不等于中华民族,汉族不等于中国。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连汉族古代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汉族的,而是中原诸部落,南蛮部落,东夷部落,北狄部落,西戎部落,慢慢融合成汉族。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也是一样的,由很多部落,慢慢融合成55个民族,加上汉族,中国一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才是完整中国。因为,中国56个民族在历史融合中,都将各自民族的族群人口和世代生活的土地,都融合并入了中华民族,并入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所以,与古代汉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我族”不同,中国概念的“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我族”,才是完整中国。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