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努力,成绩越差?答案其实很简单!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4-11 10:32:54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体验:

身边有些同学,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像小跑步一样冲向学校,放学后也不敢有一丝懈怠,像个无休止的机器,拼命学、拼命做题。

家长看到他们,都想为他们上香,真是“拼命三郎”似的。

可是……成绩呢?

哎,还是在原地踏步,仿佛踩在了一个看不见的“泥沼”里,怎么也爬不出来。

可是这……难道是时间还不够?还需要拼命努力一阵?还是说,背后藏着什么无法说的“学术奥秘”?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孩子,或者你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咱们就得好好聊聊:

为什么那些特别刻苦的人,反而成绩不见得好呢?

说白了,就是有些学生,拿着拼命努力当法宝,但效果总不如预期,原因到底是什么?

1.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只是“空转”

曾经我听说过一个笑话:一位学霸朋友热衷于刷题,感觉刷到手指都打结,但最后的结果就是“错题数目永无止境”。

他刷的题,很多已经会了,然而一刷再刷,分数依旧是原地踏步。就好比你在玩《愤怒的小鸟》,明明知道是弓箭,为什么总是放飞出去的鸟没能打中猪?

原因只有一个——你选错了方向。

就拿理科来说,很多同学会用“题海战术”,一套接一套的试卷,刷得眼睛发花,却并没有真正打到点子上。

这就像你在考试前疯狂刷题,结果刷到的题都跟考试内容没什么关系,结果考试时,你面对的新题目却不会做了。就算刷得头昏眼花,照样无法提升成绩。

那是因为你做的是“错题”的数量,而不是“思考”与“提升”的质量。

文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很多人拿着历史书死啃,硬生生把一堆知识塞进脑袋里,结果脑袋里的信息还不如一部手机APP清晰。

你要是能通过做时间轴、理清知识点的关联进行记忆,那才是高效的背诵。而你只是死记硬背?只能“深陷书海”,最终变成一堆没有实质意义的“垃圾堆积物”。

比如有一天,班里一个同学,小李,发现自己背书背到头昏脑涨,恍若入了“鬼打墙”状态——读了一晚上书,第二天居然连昨天背的内容都忘了!

于是,他愤怒地对着桌子拍了拍:“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就是不能记住这些年年考试的内容?!”

于是他决定用全新的方法——捡起课本,逆着时间顺序倒背。刚开始确实有点麻烦,结果一周下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并不认识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人物。

于是他又想:“如果这样不行,那就直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倒着背!”正在他把常识典故背得像鬼画符一样时,他深刻体会到一件事——“天赋与方法能使人更有效率,而死记硬背,只会让你在考试里丧失战斗力!”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学在刷单词本,眼睛一眨不眨,仿佛一位僧人正在做早课。

旁边有个同学忍不住问:“你怎么不背中文单词?”他说:“这不行,我得把英文单词背熟,死记硬背才是王道。”结果,他背了十天后,连“apple”都背错了。他大跌眼镜:“怎么回事?我的单词书是不是掉包了?”

没错,他背了“apple”的拼写,但根本没记住真正的使用场景。

你要背单词,不能只背单一的单词,你得懂得如何在文章中用到它。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背单词方式就像“吃饭不嚼,吞下去再说”。

2.学得多,但注意力常常“飞”了

是不是有过这种情景:你正在背书,桌面上有一堆“工具”——手机、零食、笔记、笔记本、眼镜、耳机…你越学,心思越不在课堂上,仿佛学习本身就成了“手头活”。

对啊,眼睛盯着课本,脑袋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原本空白的课本上,突然就有了些许“神秘符号”。

也许你已经在努力了,可你学到的只是文字,而真正的知识却与自己擦肩而过。

你看到了书页,但书页上并未真正进入你的脑袋。所以,即使你学习了十个小时,效果也只是和一小时的轻松散漫差不多——也许你更像是坐在椅子上发呆,给自己洗脑,认为自己是在努力。

比如有一个同学小张,总是处在“打瞌睡”的边缘,白天不困,晚上总是无比清醒。

每次做完一张试卷,他总是感叹:“我的努力,注定会有收获!”可是当他一翻试卷结果,发现自己空洞的脑袋依然没反应过来,成绩只能打“边缘”分数。

于是他开始自嘲:“这就是‘哲学’:吃了十碗饭,背了二十页书,但却没有得到任何营养。”他有时忍不住想:“我要是能不‘心神散漫’,每天集中精力学到最后,或许…能改变历史?”

3.天赋差距:努力是“后天”的弥补

这话可能有些难以接受,但不得不说,确实有些学生天生“开窍”,有些则需要反复打磨。

比如同样讲了一遍知识点,有的人能立即理解,有的人却需要讲五遍。要是学的内容你都需要十次反复去记,那你就得承认,自己并没有天赋上的加持。

这并不代表你就“完蛋”,你依然可以通过方法和努力来补充。

有一位朋友小李,每次遇到数学题目,他都能在一秒钟内推导出正确答案,数学成了他的“王国”。

然而他的另一位朋友小王,面对同样的题目,总是“死磕不成”。他背着书走到窗前看了看星星,忽然间,他发现了一个道理:“数学就像是我面前的星空,虽然那么远,那么神秘,但我能看到的却永远是自己的反射。”

小王很感慨,但最后他并没有放弃,他坚持每天按方法解决问题,而他渐渐发现,虽然不如小李那样天赋高,但通过不断努力,他学会了“看清”那些星空背后的公式与规律。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这件事,不是硬着头皮去拼劲力,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的路都不同,但不管是天赋还是方法,努力都不是白费的。

通过合理的学习策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总能逐渐攀升到那个属于自己的高峰。所以,别怕方法不对,调试一下,再试一次,效果一定会不同。

而不管天赋如何,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方法与努力,把这条路走得更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