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的大学考核机制出不了大师,只会出宋凯一样的悲剧

耿说来意 2024-05-14 08:34:41

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宋凯,因在任职四年间申报的科研课题无一成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能获得国家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专业职称被降级,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有人悲愤地说,他是被大学变态的考核制度逼死的,是大学各种苛刻的考核制度的牺牲品。

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些浅显的道理,别说磨剑、唱戏,就是一棵树,也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忌揠苗助长,一口吃个胖子。然而如今的大学,考核机制充满了浮躁之气,急功近利,急于出成果,违背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宋凯是一个刚刚入职没多少年的年轻人,北大研究生,加拿大博士,也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他毕竟年轻,经验需要积累,学识需要积淀,厚积才能薄发,指望他三五年就出成果,是不是太苛刻了?

我们大学的这种考核机制,其实不光是大学,整个科研机构都是这样,记得有位知名科学家说过,这种急功近利的考核机制,看起来能促进科研成果出现,实际上并不利于出科研成果,欲速则不达。像造出原子弹的钱学森,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研究出超级稻的袁隆平,哪一个是在高压的、变态的考核机制之下做出的成绩呢?

真正的大师,真正的推动科技进步的技术突破,没有是在变态的考核机制下产生的,变态的考核机制只会扼杀大师和天才成果于萌芽状态。宋凯才38岁,谁敢说他的后半生创造不出伟大的成果?可是他死了。

任正非

我家也有搞科研的,属于比较前沿的那种,有一次我问她有没有一种可能,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发明创造?她说有这个可能,一些伟大的科研成果,有时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诞生的,大量的科研人员做着的很可能就是这个基础工作。

主席一直主张发展尖端技术,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主席的办法是有一帮人吃了饭不干别的,研究科技理论问题,而且不出成绩不要紧,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科技成果一箩筐一箩筐地出。

陈景润

如果大学里的变态考核机制不改变,宋凯一样的悲剧会不停地出,别说宋凯,就是大数学家陈景润,也会被这样杀人的考核机制逼死。

0 阅读:52

耿说来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