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2025年4月,一场关于“撕膜毁机”的全民科普在数码圈掀起巨浪。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通过官方视频发出紧急警告:“折叠屏内屏保护膜是屏幕的核心结构,撕掉它等于让万元旗舰‘报废’!”这一提醒迅速登上热搜,也揭开了折叠屏手机与传统直板机在设计逻辑上的“生死差异”。
一、余承东划红线:折叠屏保护膜=“电子皮肤”
在华为最新发布的科普视频中,余承东用三个关键词定义折叠屏内屏保护膜:结构层、应力层、寿命锁 。与传统直板机不同,折叠屏内屏由7-10层精密结构堆叠而成,原厂膜不仅防刮擦,更承担着分散弯折应力、平衡屏幕形变的核心功能。“就像人的皮肤保护肌肉和骨骼,这层膜是柔性屏可靠性的最后防线。”余承东强调。
华为实验室数据显示,若撕除原厂膜或叠加第三方膜,屏幕弯折时局部压力将激增300%,折痕出现概率提升5倍,分层、黑屏等故障率暴增80% 。此前上海用户王女士因撕掉Mate XT内屏膜导致屏幕失灵,维修费用高达3598元,相当于整机价格的48% 。
二、撕膜代价:1799元起的天价账单与“脱保危机”
华为官方维修价目表显示,折叠屏内屏组件维修费用最低1799元(Pura X),最高可达整机售价的60% 。更严苛的是,私自撕膜将直接导致终身免费保修资格失效——即便在保修期内,用户也需全额承担维修费用 。
为降低用户风险,华为推出“折屏守护计划”:购买Pura X、Mate X6等机型两年内,可享4次免费官方换膜服务,覆盖跌落刮擦、自然老化等场景 。北京华为服务中心工程师透露,80%的折叠屏维修案例与撕膜相关,“有些用户甚至用美工刀清理膜边缘气泡,直接划伤OLED层” 。
三、用户习惯颠覆战:厂商为何年年提醒年年撕?
尽管华为从产品包装、开机动画、官网提示等6个环节植入“勿撕膜”警示,但行业调查显示,仍有23%的用户在购机一个月内撕掉原厂膜 。心理学专家分析,这种行为源于两大认知误区:
“贴膜强迫症”:直板机时代养成的“新机必贴钢化膜”习惯,让用户误认为折叠屏需额外防护;
“仪式感陷阱”:撕膜被视为“开箱体验”的重要环节,部分用户为追求“裸屏质感”铤而走险 。
对此,余承东在视频中直言:“折叠屏不是传统手机,内屏既不能撕也不能贴。”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更早前提醒,第三方膜的厚度误差仅0.01毫米,就可能导致铰链寿命缩短30% 。
四、行业启示:柔性屏技术瓶颈与未来突围
当前折叠屏内屏保护膜本质是技术妥协产物。李小龙坦言,行业尚未攻克“柔性保护玻璃”技术,现有CPI(透明聚酰亚胺)膜仍是平衡防护性与弯折次数的唯一选择 。三星、荣耀等厂商同样在用户协议中明确“撕膜脱保”条款,但华为率先将免费换膜服务写入售后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化 。
据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预测,2026年UTG(超薄柔性玻璃)技术有望量产,届时折叠屏将真正摆脱“膜依赖”。而现阶段,余承东的警告给所有用户划出一道技术红线:撕膜一时爽,修机火葬场。
结语:当折叠屏手机价格下探至7000元档,用户教育已成行业生死线。从余承东的“皮肤论”到1799元的维修账单,这场关于“一层膜”的战争,不仅关乎用户体验,更折射出科技进步与消费认知的角力。正如网友调侃:“以前撕膜是仪式感,现在撕膜是钞能力测试。”在柔性屏真正“刚强”起来之前,克制撕膜冲动,或许是折叠时代最贵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