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崇明山歌和灶花入选非遗示范项目,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入选非遗示范点

上海崇明 2024-05-15 17:27:31

近期,市文化旅游局公布了2024-2026年度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名单,全市共有34个示范项目和23个示范点入选。其中,崇明山歌和灶花入选非遗示范项目,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入选非遗示范点。

2024-2026年度

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项目)名单

示范项目

崇明山歌

(崇明区陈家镇)

灶花

(崇明区向化镇)

示范点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

(崇明区·江南丝竹)

据介绍,“非遗在社区”是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2017年底在上海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传播试点项目。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市文化旅游局于2023年11月启动开展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项目)推荐评选工作,旨在树立优秀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非遗传承实践回归扎根其孕育发展的社区,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参与热情。

“此次评选,从项目内涵、地位和影响力、社区民众参与度、服务人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经基层推荐、现场调研、专家评审和审议后形成入选名单。”区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崇明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示范项目和示范点的孵化和培育工作,积极发挥试点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传承传播,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崇明山歌(陈家镇)

崇明山歌是流传于崇明岛上民歌与民谣的总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崇明的风土人情,2021年正式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家镇是崇明山歌项目的主要传播实践乡镇,创办了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崇明山歌培训基地,培育了一支近200人的山歌队伍,不定期开展山歌巡演,并在镇域内3家学校开设崇明山歌兴趣课程,让崇明山歌从娃娃抓起。每年陈家镇文体服务中心组织下乡巡演不少于30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少于10场,传播区域覆盖全镇24个村居,每年服务人次达6万余人次。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交流,陈家镇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崇明山歌节,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演出与比赛,获得了众多荣誉。

灶花(向化镇)

崇明的泥瓦匠以锅底灰和水调成墨汁,然后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画,形成具有鲜明崇明乡村特点的灶壁装饰图案,称为“灶花”。崇明灶花是崇明的传统民俗艺术,也是深受农民喜爱的草根艺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化镇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灶花之乡”的美誉。不仅投资创办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还以博物馆作为基地开展灶文化艺术节、灶花绘制比赛等各项公益活动。从2016年开始,向化镇组织编写了灶花乡土教材,并在中小学开设灶花美术课,让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崇明非遗文化。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向化小学展演的“崇明灶花”项目受到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领导的赞扬。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江南丝竹)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由民营企业家杨刚先生创办于2008年5月,音乐馆建筑面积共有1800多平方米,主要以江南丝竹和琵琶艺术(瀛洲古调)国家级非遗项目及相关民间音乐的抢救、整理、编创、演绎、传承、传播等内容开展活动。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经过不懈努力,抢救、搜集了自清代以来各类民间音乐曲谱、文论、唱片、手稿、乐器等一万多件。

江南丝竹(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崇明民间艺人、“崇明派琵琶”大师王东阳创于新河镇。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建立了丝竹音乐数据库,成立了“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创建了《江南雅韵》和《瀛洲丝竹》文化品牌,在长三角地区乃至海内外广泛传播,产生较大影响力。同时推动江南丝竹音乐新作品创作,目前有近三十首作品面世,其中《东滩晨曲》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编入中小学拓展型课教材,《美丽瀛洲》被编入国家“十二五”项目——全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