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军事爱好者都知道毛主席在1973年签署了我军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8位司令员中有6位都是王树声大将曾经的麾下。
由此可见,王树声同志这大将军衔的含金量。
也就是在大授衔的1955年,50岁的王大将喜得爱女。他给这个姗姗来迟的小女儿起名为王季迟,小名是“四毛”。
1971年春节,正在北京军区通讯兵某部服役的王四毛突然接到通知,说她父亲进行了登记,看她来了。
王四毛很纳闷,心想:爸爸怎么没直接进来,怎么还要登记呢?
好了,这里留个扣儿。
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王树声大将,然后再讲讲他为什么要填表看女儿。
文武双全
很多网友都把毛主席尊称为“教员”。
其实,很多革命前辈都当过“教员”,不过,当校长的可没几个,咱们的王大将就是其中之一。
王大将出生于1905年,老家是湖北麻城市的乘马岗。
在麻城高等小学就读时,他就接触到革命思想,加入了学校的马列主义研究会,并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毕业后,王大将就在老家乘马岗的初等小学当了校长。在那个年代,他可是凤毛麟角的“秀才”。
1926年,21岁的王大将成为我党党员,并参加了黄麻起义,此后,他一直在大别山的“红四”,从团长一直干到了红4方面军的副总指挥。
可以说,王大将在红军中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而且,他在“武”这方面,不但能指挥打仗,还有“指哪打哪”的绝活儿。
在领导黄麻起义时,王大将指挥义勇队和农民自卫军与上万当地土匪大战3天3夜,歼敌3000多人。
在战斗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对方负责指挥的“师爷”,然后抬手一枪将其击毙。于是,敌人顿时作鸟兽散。
长征时,他亲自给战士们传授短枪射击的要领,顺便展示了一下啥叫神枪手,连续三枪,枪打“三片瓦”,是弹无虚发。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将还是枪不离手,60多岁还在儿子面前秀枪法,朝着几十步外的梨树连开三枪,打下来3个梨。儿子走近一看,好么,老爷子的子弹只打断了梨的把儿,而梨都是完好无损。
除了能征善战,王大将在我军将领中的“能屈能伸”也是出了名。
在西路军中,王大将担任副总指挥兼红9军军长。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西路军面对强敌,英勇无畏,一直打到弹尽粮绝。
1937年3月中旬,王大将率由仅剩的100多骑兵和300多步兵组成的右支队向陕北撤退。为了分散追兵的注意力,他决定分散突围,能冲出去一个算一个。
他和杜义德、谭云保和一个通讯员在一组。3月13日夜,一群蒙古土匪突然包围了4人休息的山洞。杜义德立刻举枪,要冲出去拼命。但神枪手王大将却把他拦住,告诉他:咱投降吧!
这就奇怪了。身经百战的王大将面对强敌,从没怕过,怎么面对几个毛贼,就怂了呢?
因为他判断土匪和敌人不同,只是图财,而且,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么轻易拼命不值得。
其他战友当然不同意。而王大将直接给大家跪下,提醒大家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才是使命,在此之前,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最后,大家听了他的劝。结果也正如他所料,土匪见他们挺“上道儿”,就只是拿走了他们的枪,还很意外地给每人留下一枚金戒指当路费。
正是因为王大将这次的“忍辱负重”,才给西路军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建国后,杜义德成为开国中将,和八大军区中的兰州军区司令员。
在摆脱土匪后,王树声和战友也走散了,是九死一生,一个人徒步穿越腾格里大沙漠,一路要饭,才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后,毛主席很快就亲切接见了他,并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关于西路军的失败,责任不在你!”
但是,王大将从来都没这么想过。由此,他又成为“十大将”中的“另类”。
高风亮节
虽然毛主席给王大将吃了定心丸,而且,王大将在1938年3月就担任了晋冀豫军区的代司令员。但是,他从来就没停下对自己的反省和检讨。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将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可谓位高权重。但在开国“十大将”中,他是写检查写得最多的一位。
《王树声军事文选》一共收录了他46篇文章。而在文章标题中带有“检讨”、“反省”、“经验教训”的就达6篇。
1973年底,王大将病重住院,徐帅前去探望时夸赞他是大别山的英雄,是红军的创始人之一。而王大将却说自己做的还不够。
周总理和李先念同志去看望时,夸赞王大将的品质优秀,作风优良,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王大将却说自己做的还是太少。
直到逝世前,他仍在检讨当初的西路军失败,是自己给党和红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不但一生都在检讨自己,王大将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的亲哥哥、侄女、侄子始终都是普通的农民。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像普通人一样,绝对不能在先烈们用鲜血缔造的新中国当“贵族”。
虽然王大将严格要求家人,但他对群众却是菩萨心肠。
他的儿子王鲁光在结婚前4天突遭车祸,落下了终身截瘫。当时,肇事的是一名普通公交车司机,当得知自己把开国大将的儿子撞残时,立刻就吓傻了,生怕自己被枪毙。他的父母和单位领导也不知所措。
王大将了解到肇事司机的家庭和单位情况后,只是告诉肇事司机的单位领导:请转告司机,好好吸取教训,饭还是要吃的。
而对家人,他说道:那个司机也是普通群众的孩子,也是父母辛苦拉扯大的。车祸已经造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就别再让另一个家庭也陷入悲剧。
王大将有三儿、一女。按理说,他应该最疼爱小女儿。更别说,这个女儿还是他在50岁时才有的。
但是,事实却绝非如此。
普通人
1938年,王大将未来的夫人杨炬来到延安,在卫生学校开始了学习和工作。
当时,17岁的杨炬下定决心,抗战不胜利,坚决不结婚。而王大将已经是33岁,但打着光棍儿,一心革命。对于终身大事,他不急,可贺龙和徐向前两位首长却很急。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跟杨炬提起王大将,不过,两人始终没见过面。
1943年的一天,她快下班时,突然进来一个病人,没错,就是王大将。他说要看脚。可杨炬检查了半天,也没发现啥毛病。
王大将呢,却说自己脚上裂了个口子。
杨炬告诉他“没事”,但没想到,王大将一边穿袜子,一边告诉她:“杨大夫,我对你印象很好!”
杨炬一听就生气了,把笔往桌子上一扔,转身就走了。
过了几天,她才知道那病人是大名鼎鼎的王树声。从那以后,王大将就总往医院门诊跑,杨炬就一直躲着他。最后,她的领导亲自出面,她才慢慢接受了王大将。不过,杨炬那时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抗战不胜利,坚决不结婚。
1944年的中秋节,王大将带着杨炬去看望自己的老首长贺龙和徐向前两位老总。
贺老总一见他们,就笑着说:“今天正好过节,要不你们把婚结了吧!” 杨炬听完一愣,赶快说自己还没给组织打报告。
而徐向前老总早有准备,告诉她:“没关系,有贺司令员在呢!你们今天结婚,我就把房子让给你们!”
于是,在两位老首长的关怀下,有情人终成革命伴侣。
1955年,王大将双喜临门,被授予大将军衔,还得了宝贝女儿。不过,他从来没对王四毛搞过特殊化。王四毛参军后,也只是一名普通的电话兵。
1971年春节,因为杨炬出差,3个儿子也不在王大将身边。王四毛本来想申请休假,回家陪爸爸。但是,休假申请一直没批下来。
三十晚上,一个人在家的王大将更想女儿了。本来,一个电话就能让女儿回家,但他却没那么做,而是独自去部队探亲。而且,王大将从来不公车私用,这一趟,老爷子是自己坐车去的。
到营房门口时,王大将也没表明身份,只是问哨兵怎么能见女儿。哨兵告诉他要排队填申请表。当时,传达室外来探亲的群众已经排起来大队。但王大将没搞特殊化,在数九寒冬里径直走到了队伍的最后面。
等王四毛出来的时候,王大将已经在冬夜里等了很久,鼻子都冻得通红。见此形情,王四毛是泣不成声。
1974年1月7日,王大将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光辉的一生,享年69。
在革命年月,他舍生忘死,为了新中国冲锋陷阵,而在新中国,他从来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着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本色。
他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革命财富。让我们记住这位开国大将,让我们继续为了新中国的事业奋勇前进!
素材来源:
中国军网丨王树声大将在和平的岁月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丨先辈的战场:回忆父亲王树声的抗战往事
红色文化网丨王树声大将让人落泪的故事
登封发布丨开国大将王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