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亚马逊卖家圈被一股焦虑情绪笼罩:自4月10日起,大量卖家在创建FBA货件时频繁遭遇系统“刁难”,页面要么长时间加载无响应,要么弹出刺眼的报错提示 ——“此ASIN在亚马逊运营中心内的供货天数已经很长,必须将此商品从此货件中移除”“由于容量或其他限制,你已达到此商品允许的最大库存,必须将该商品从此货件中移除”。
有卖家深夜在社群吐槽:“熬到凌晨试了 15 次,还是卡在创建页面,旺季备货全乱套了!”

系统集体 “罢工”
库存红线背后的双重推手
此次货件创建大面积受阻,并非单纯的技术故障。据亚马逊客服透露,两大核心因素正在绞杀卖家的库存管理空间:
关税阴影下的疯狂备货:美国拟对华加征145%关税的消息传出后,卖家为降低成本纷纷赶在政策落地前“囤货自保”,部分类目周发货量激增200%-300%,直接导致FBA库容 “爆仓”。一位家居卖家无奈表示:“沙发垫的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猛涨到180天,系统直接把货件‘腰斩’了。”
滞销库存成“拦路虎”:亚马逊系统对货件进行“健康体检”时,一旦检测到包含库龄超100天的商品,就会触发“强制移除机制”。有3C卖家透露,其货件中20%的旧款手机壳因积压150天,导致整批新品耳机的货件创建失败,“明明是畅销品,却被滞销库存拖了后腿”。

更让卖家崩溃的是,这种“一刀切”的限制毫无缓冲空间。主营户外露营装备的张老板告诉记者,其新品折叠桌椅因与仓库内滞销的防潮垫同属“运动户外”类目,被系统判定“类目整体库存超标”,2000 件备货至今卡在创建环节,直接错过春季露营旺季。
供应商订单突遭 “熔断”
供应链信任遭遇暴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亚马逊对中国供应商的订单“大屠杀”同步上演。多家工厂爆料称,正在生产或已生产完毕的订单被以“系统错误”为由紧急取消。东莞某自行车配件厂负责人透露,其80 万美元的在途订单突然被取消,“原料款已经垫付,工人加班加点赶工,现在只能看着半成品堆在仓库”。
业内分析,这实为亚马逊的“关税避险策略”:为规避高额关税,平台正紧急切断“直接进口订单”(即亚马逊作为进口商的订单),转向美国本土供应商。但此举直接撕开了供应链的信任裂痕——不少与亚马逊合作超过5 年的老供应商遭遇无预警砍单,珠三角多家代工厂不得不暂停扩建计划,中小卖家面临“断货风险”与“库存积压”的双重绞杀。
此次风波撕开了卖家对单一平台过度依赖的隐患。有大卖在社群分享感慨:“以前靠亚马逊躺着赚钱,现在每一步都要算清楚‘库存周转率+ 政策风险+ 物流成本’的三角账”。越来越多卖家开始反思:是时候分散风险了—— 布局独立站、开拓沃尔玛/ Temu 等新渠道,或是在墨西哥/ 越南建立近岸供应链,减少对单一平台的 “致命依赖”。
截至发稿,亚马逊仍未明确库容恢复时间表。留给卖家的只有一条路:用更敏捷的供应链、更精准的库存管理,在政策风暴中稳住航向。毕竟,跨境电商的赛场,从不同情“躺平者”,只属于能快速转身的“应变者”。
紧急行动清单
① 48小时内下载库龄报告,标记超 100 天库存商品,制定清货计划;
② 3天内联系2家以上海外仓,确认移仓流程与成本;
③ 每周监控IPI分数,重点提升90天动销率,避免库容被腰斩。
政策动荡之下,生存法则只有一条:比平台规则变得更快,比竞争对手跑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