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官宣:打死也不做增程,200亿研发HI4,卖不过问界理想错在哪

王翰飞说车 2025-04-27 09:38:28

在当今汽车行业中,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争论愈演愈烈,许多人开始将眼光聚焦在各种技术路线的优劣层面。尤其是在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最近的发布会中声言“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技术”之后,更是引发了许多热议。为什么他会如此坚决?长城的HI4混联技术是否真的优越于增程式电动车?我们是否应该相信长城在市场竞争中所做出的选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场技术之争进行全面剖析,探讨这两种电动车技术背后的优缺点、市场表现,以及最终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先来回顾一下长城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的基本概念。长城汽车以其 HI4 混联技术为代表。这项技术通过将内燃机与电动机结合,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相对而言,增程式电动车的核心在于使用内燃机为电池充电,再由电池驱动电动机,形成一种新的动力传递方式。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城市通勤的使用场景,因为车辆在常规驾驶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依靠电力驱动。

争论的发源地之一是关于能量传递效率。有研究表明,增程式电动车在高速行驶时,能量损失可能高达30%以上。这是由于其动力传递过程复杂,内燃机发电后再供给电动机,这一系列转化中的每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效率的降低。而长城则提出他们的 HI4 名称中就蕴含着“高效率”的理念,这种混联方式能够更直接地利用来自内燃机的动力,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在真实世界的用户体验中,这一理论似乎并不能完全成立。根据高德交通报告,中国乘用车平均高速行驶时间为12.7%,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在日常驾驶中并不会长时间占用高速场景。因此,增程车型在城市通勤中,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高峰期频繁启动与停止的司机而言,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电力,而其电池的续航也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电量,来满足日常出行的需求。长城的HI4技术虽在高速情况下具有优势,但在真实的城市使用场景中,增程式电动车的表现在技术层面并不劣势。

再谈到成本问题。长城汽车指出增程式技术的研发门槛低,这导致了市场上许多新兴品牌急于采用这种技术。然而,采用增程技术的企业往往在市场上表现出较成本效益。数据显示,增程设备的单车成本比混联系统低出1.2万元,这对消费者将是一个直接的利益。打个比方,零跑C11的增程版在同级别车型中售价较低,因此其销量在2024年突破了20万辆,显示出市场对其性价比的认可。而长城的HI4技术则是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是否能够保障同样的市场表现和用户接受度?

进而讨论的是用户体验。长城对此提出了增程车型在亏电时的动力输出不稳定,影响驾驶体验的观点。实际上,实测数据却显示,92%的增程车主日均行驶里程低于80km,90%以上的场景完全可以通过电池续航来解决。因此,其实即便是在亏电的状态下,增程技术的用户使用行为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应对,尤其是许多增程车型已经配有智能的保电功能,这使得用户几乎不必担心动力不足的问题。

话说回来,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需求也会决定技术路线的走向。长城很显然是在坚持自己的技术创新与转型,以HI4为核心驱动力。而增程技术则为特定群体提供了更便捷、更经济的出行选择。这里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适合与否。当前消费者的需求逐渐从技术层面转变为对舒适与实用性的追求,这也意味着长城需要重新考虑技术路线的吸引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体验感也在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关心数字和理论,更希望能够从情感和体验上与车辆建立直接的联系。谁家车的内饰舒适度更高,谁家的智能化程度更强,甚至单纯是品牌带给他们的情感共鸣,都成为了用户评判一款车型的重要因素。长城若只是固守其技术上的优势而不去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恐怕将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我们回归到长城与增程技术的对比之上。长城的HI4技术在理论上似乎展现出更高的能量利用率以及复杂度较低的结构。然而,市场与用户真正看重的并不是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而是驾乘过程中的舒适性与乐趣。增程式电动车相对灵活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实际上可以让更多用户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无论是长城的HI4技术还是增程技术,最终的技术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新技术的立足还需要市场的考验以及用户的口碑。正如穆峰在发布会上说的那样,企业需要坚定信念,但更重要的是在变化中适应市场,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在未来的汽车市场,新的技术发展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将是成功的关键。我们期待看到长城能够在保证技术优势的同时,继续关注用户体验的提升,而增程技术也将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继续发光发热。只有满足用户需求并为他们带来快乐的汽车才能在市场上立足与发展。

0 阅读:1

王翰飞说车

简介:王翰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