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英国特使团来访
1793年的一个炎热夏日,英国特使团抵达澳门。船上载满了象征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的礼物,代表着英国的诚意。
英国特使团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希望与大清帝国商谈开放贸易的相关事项。
8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休闲,两广总督这时传来奏报:一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者前来“拜寿”和“进贡”。
清朝官员不知是故意歪曲英国特使团来华的真正目的,还是负责翻译的官员水平有限,还是为了迎合皇帝拍马屁。
竟把通商谈判描述成了向清朝皇帝表示臣服,导致这场外交因为文化差异和误解,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
02第一次会面
对于英国特使团来说,平等对话是谈判的基础,而在清朝的眼中,进贡则意味着朝贡关系,这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不对等交流。
首次见面时,乾隆帝要求英国特使按清朝礼仪下跪行礼,而英国特使则坚持英国的传统,表示最多只愿行单膝礼,像对待英国国王那样。
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最终不欢而散。
后来经过双方努力协调,乾隆帝最终同意不强求下跪,并再次安排会见。
虽然表面看似局势有所缓和,但实际上,乾隆帝心中对英国使团的不满已经形成,他已经计划好怎么找回场子了。
03第二次会面
第二次会见开始,英国特使团提出了几项关键请求,包括允许英国在北京设立商馆、开放更多港口、允许英国商人居住并自由出入广州等。
然而这些要求在乾隆眼中完全无法接受,他傲慢地驳回了所有提议,表示:
天朝统驭万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敕谕英吉利国王书》。
意思是我们什么都有,不需要跟你们搞贸易。英国特使团只好悻悻而归。
不过,不肯轻易放弃的英国人这趟也没有空手回去,他们在访问期间仔细观察了清朝的社会、经济和军事状况,并将这些见闻带回欧洲,出版成书。
比较有名的是英国公使马戛尔尼,他以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的眼光来考察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王朝的文明,回国后就完成了《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这是第一本西方公职人员对古老东方大国考察的记录。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
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实际上早已走向衰落。
04再一次会面
嘉庆继位后,英国再次派遣使者,但最后都以再次失败告终。清朝依然沉浸在“清朝大国”的迷梦中,未曾察觉英国的野心和潜在威胁。
据记载,当时清朝官员和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
一是洋人的腿直得跪不下来,只有打倒他们才可能让他们屈服;二是洋人因爱吃牛羊肉而常常便秘,若没有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他们可能会因大便不通而死去。
这种自我陶醉的观念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自大,也预示了这个王朝在面对新兴世界力量时的无知与脆弱。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个情节:
李鸿章出国带回来一个“新鲜玩意儿”,让慈禧用显微镜看头发,结果慈禧并没有在意这先进的西方技术成果,还依旧一门心思的关心自己的权力斗争。
如同前几任皇帝一样,慈禧错失了了解世界、适应变化的机会,反而因为傲慢与偏见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立和落后,直至清王朝彻底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