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日军从华北侵华,为何中国却要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

林心玩玩熊 2025-04-11 15:17:19

【01】

1937年,卢沟桥事变突然发生,宋哲元带领的二十九军没打就撤了,日军顺势攻占了北平和天津,整个华北地区一下子就陷入了大麻烦里。

但就在这时,南京政府的头头蒋介石,他决定在上海跟小日本干上一仗,想打开第二个战场。这一来,淞沪大战就打响了。

为啥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会选择在上海搞起第二个战场,而不是去帮华北那边呢?他们为啥不加强华北的力量,反而要在上海新开一个战场呢?这背后的原因挺值得琢磨。蒋介石他们可能觉得,上海这边的情况更紧急,需要立马行动。或者说,他们想通过在上海的行动,达到啥战略目的。至于华北那边,可能他们觉得还能撑一阵,或者觉得有其他办法解决。反正,他们最后就是决定在上海动手了,而不是去增援华北。这其中的考量,咱们也只能猜猜了。

其实道理挺直白,说白了就是为了从历史里学到东西,改变抗战的步伐和战场的布局。

【02】

首先得讲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事儿,中国和日本可不是头一回在上海这个地方动手了。记得上一次,这里发生的大战,人们称之为淞沪抗战。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中日两国在上海这个地方干了一架。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主要是中央军的第5军,还有广东来的第19路军。

那时候,中国还没实现全国统一,各大军阀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各怀心思,根本不齐心。咱们国家的实力和军队,跟日本军队比起来,那真是差了一大截。所以,那场仗咱们没能打赢。

不过话说回来,国军跟日军在上海还是硬扛了一个多月,最后虽然打了败仗,但队伍还算完整地撤出了战场。

这场战斗里,我们军队的报告说日军大概死了伤了一万多,但日军那边说只伤亡了三千人。如果我们找个中间数来算,那日军伤亡的人数大概就是五千上下。

这场战斗,日军那边可是下了大本钱,一口气派了三个师团,外加海军陆战队的高手们,全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人数加起来有九万多。

五万人的第五军和十九路军,硬是把九万多日军精锐给拖了一个月。这一仗打下来,日军损失两个人,咱们才牺牲一个,算是狠狠挫了他们的锐气。

在两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二八事变里国军的表现还算挺出色的,在整个抗战史上都能算是挺不错的。

在敌人人多势众,武器装备齐全,甚至兵力还是我们两倍的情况下,我军居然还能跟日军拼得不相上下,这战绩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所以,国军从中得到了好处,还摸索出了一些跟日本军队打仗的门道。

首先,上海这儿楼多地方挤,大多是城市里的巷战,街道战特别多。这样一来,日军的那些大家伙,就是重武器,在这儿可就不太灵光了,施展不开。

上海那地界儿,因为租界特别多,这些租界啊,就像是给日军空军设了道坎儿,让它们火力施展不开。而且,也拦着日军不能随心所欲地来个大炮狂轰滥炸。

其实,咱们军队的轻武器跟日军比起来,差距没那么大。所以在城里的巷战里头,咱们能靠灵活的巷战和贴近敌人的打法,把火力上的那点差距给补上。

另外,上海这边,也就是江南那一带,到处都是河,水道交错复杂。这些密密麻麻的河流让日军的那些大型机械部队没法一下子快速动起来,给他们的行动添了不少麻烦,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所以在淞沪会战那会儿,国军虽然武器装备和人数都比不上日军,但他们巧妙利用了错综复杂的水道和密布的城镇,多次给日军设下埋伏。这么一来,他们也取得了挺不错的战果,跟日军打了个旗鼓相当。

淞沪一带的抵抗行动,让国军和国民政府觉得在上海有望挡住日军,所以后来才有了大规模的淞沪会战计划。这场战斗让他们觉得,在上海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步伐。

【03】

除了淞沪会战的经历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其实是考虑到整个国家抗战的大局。

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前头,不管是国民政府还是国内那些明白事理的人,都觉得这场仗不好打,肯定得提前为打持久战做准备。

长期打持久战的关键一招,就是利用咱们中国中西部那些丘陵山地来挡住日军。所以,得把原来的南北对抗方式,改成东西对峙。

七七事变那会儿,日军早就把东北给占了。华北那边呢,因为二十九军撤了,日军就直接进了平津。

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宽广,这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能够轻松移动和部署。他们从华北出发,一路往南推进,地形上就像是从高处往下冲,对日军的进攻极为有利。

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得靠着徐州这些地方来从北边防守,但说到华北那地方的地形,对我们军队来说可不太妙。

要是能把日军从华北那边引到淞沪上海来,那咱就能在华东那边再开一个战场。

这样一来,全面抗战的局面有了新变化,日军之前的“从北到南”的冲击方式,现在变成了“自东向西”的推进策略。

咱们国家的地形啊,就像是一层层阶梯一样排列开来。

西边那边儿都是高高的大山,像陕西啊、四川啊,还有云南贵州这些地方。

华中这块地方,主要是些小山丘,像湖南、湖北这些地方就是。

东边那块儿主要是平地,要说大的话,就是北方的华北大平原,还有南边江浙那一块儿,就是咱们常说的江南地区。

日军开始从东边往西边打,这就意味着他们得从低地往咱们这儿冲,这样一来,咱们防守起来可就方便多了。

后来,抗日战争的实际进程验证了那个观点。1937年,日军虽然从东边一路往西推进了三百多公里,可没过多久,他们的攻势就明显受阻了。

1938年,武汉那场大战后,日军是占了武汉没错,可他们之后就没劲儿再往西边大举进攻了。

之后,中日两边在中部那些高高低低的山地里,打了好多年的硬仗,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湖南长沙那三次大战。

【04】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其实还有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华北的那些军阀们真心不靠谱。

在七七事变还没爆发前,蒋介石就琢磨着要把中央军调到华北,去挡住日军的脚步。

最终,把控华北的军阀宋哲元,哪怕得把北平拱手让给日本人,也铁了心要挡住中央军北上华北的脚步。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在华北地区大肆进攻,一路猛进。华北当地的一些军阀,像宋哲元、韩复榘这些人,他们心里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势力,一味地躲避战斗,不敢正面迎敌。

这种情况下,老蒋要是真把自个儿的中央军调到华北,跟日军硬碰硬,那最后很可能就被华北的那些军阀给坑了。

蒋介石看到华北军阀们打内战挺在行,一到对外作战就不行了,气得不行,但也没啥好办法。最后,他决定在自己的地盘上海,主动动手。

【05】

淞沪会战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说实话,发动这场会战挺有战略头脑的,结果也让日本军队完全没有料到,被打了个手忙脚乱。

一开始,日本军队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占领中国,他们打算先迅速打败在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然后再想办法让华北这块地方独立出去。

要是七七事变后那局势真一路走下去,华北的那些军阀说不定就投靠日本人了。这样一来,南京政府那边可就更悬了,处境会变得极其棘手。

可谁也未曾料到,蒋介石竟胆敢在上海率先挑起战火,结果,一场原本局限性的、带有胁迫性质的冲突,竟演变为了全面爆发的战争。

淞沪会战那三个月,战场上遍地都是牺牲的战士,血流成河,这场残酷的战斗让整个中国都惊醒了。说白了,就是淞沪会战让各地的军阀大佬们彻底明白,全面的抗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几十万中央军的英勇献身,让全国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对抗日战争的坚定立场。从那以后,各地的军阀们再也不敢像宋哲元那样,不战而退,轻易放弃土地了。

0 阅读:16

林心玩玩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