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之中的洛阳到金城千里的长安:是谁让刘邦做出了迁都抉择?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5-04-29 03:55:36

提起西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长安的未央宫。不错,西汉与后来的唐朝一样,均建都于长安!

未央宫复原图

然而,在西汉的缔造者、高帝刘邦即位之初,国都的选择一开始却并不是长安,而是洛阳!两个月后,才又迁都于长安。

那么,是谁、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刘邦做出迁都这一重大决定的呢?

高帝五年(前202年)五月,刘邦即位的第二个月!

有个叫娄敬的齐人,奉命前往陇西戍防。经过洛阳时,一身羊皮衣的他跳下车子,找到同乡虞将军,求见刘邦。

虞将军嫌娄敬这身衣装过于寒酸,取来套新衣让他换上。他却说:“我现在穿的是什么,就穿什么求见,用不着刻意更换!”

虞将军也不勉强,进宫奏报刘邦。平民出身的刘邦在即位初期,还远没有那么多的帝王规矩,同时也对一个戍卒要求见自己感到奇怪,答应了虞将军请求,召见娄敬。

一见面,娄敬便问:“陛下建都洛阳,是要效仿周朝盛况吗?”

刘邦颔首认可!

娄敬接着说:“陛下夺取天下的情形与当初周朝不同!周朝先祖,自后稷被尧帝分封到邰县(今陕西扶风境)那天起,积累德行抚境爱民,一直延续了十几代。直至传到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天下诸侯自行归附,方才灭掉殷商,成为天子。”

“待到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辅佐。考虑到洛邑(即洛阳,下同)位居天下之中,四方诸侯前来朝贡路途相同,开始建都洛邑,以便诸侯朝见。同时,也使有德者怡然在此称王,无德者在此易遭败亡!”

“因此,周朝鼎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无不臣服,定期到洛邑纳贡述职。等到周朝衰落,无人再来朝贡,周天子却束手无措。不只因其德行有亏,更是受到洛邑地势所限。”

“如今陛下起兵丰沛,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鏖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身历大小战役百余次。天下民众肝脑涂地,死尸曝于荒野,不可胜数,悲泣之声至今未绝。这种悲惨情状却想与周成王、周康王时的盛世媲美,臣认为不妥!”

“秦地被山带河,四面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可供坚守。一旦遇有紧急事件,百万部众可立时赶到。凭借秦国故有地势,再耕植那里的肥沃土壤,这便是人们常讲的‘天府’所在。陛下如能迁都关中,那么华山以东即便混乱不堪,秦国故地犹能保全。”

“这就好比与人打斗,不扼住对方咽喉要害,就无法获取全胜一样,陛下占有秦国故地,便如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要害!”

刘邦被娄敬这番分析所动,但仍有些犹豫,于是向群臣征求意见。

群臣大都是华山以东人氏,才不愿到远离家乡的关中居住,争相说道:“周朝建都洛阳,享有国祚数百年;秦国建都咸阳,不过二世而终。何况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北有黄河,南有伊河、洛河相阻,若论地势不可谓不坚固!”

这下让刘邦更拿不定主意了,只得向张良讨教。

张良

张良道:“洛阳虽有险固地势,但纵深狭小,不过数百里而已。且土质硗薄贫瘠,四面受敌威胁,不是用武之地。”

“反观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丰饶物产,北有可供放牧的辽阔草场。三面有险可守,只留东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黄河、渭河的漕运可输送天下粮食;诸侯叛乱,又可沿着黄河、渭河顺流而下,为出征大军转运军粮。这便是人们常讲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金城,固若金汤之意),娄敬的话是对的!”

刘邦欣然采纳,即日启程向西进发,迁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刘姓。

娄敬,一个来自草根阶层的寒微戍卒,竟敢冒然求见高高在上的帝王,且不卑不亢的提议迁都,并得到刘邦赏识,跻身为西汉重臣,这份勇气与见识着实让人赞叹!

而刘邦肯接受娄敬意见,力排众议迁都长安,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万邦朝贡的圣地,其胸襟与眼光同样令人叹服!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