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怜病逝,带走了王朝希望,少帝被辅政大臣处死

聊聊历史 2024-01-15 07:50:20

422年,长沙郡王刘道怜病逝,年54岁。刘道怜多活一阵子,也许就改变了南北朝走向,可惜他却随着兄长刘裕而去,让南朝宋开局就不利。

沈约在史书中,对刘道怜评价不高,说他“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施为,多诸鄙拙。”实则未必,刘道怜喜欢财宝,但能力并不差,且资历很高。

417年,刘裕拿下关中,但王佐之臣刘穆之病逝,他心急如焚,赶紧从长安回来。但是,刘裕糟糕的人事安排,导致关中得而复失。

420年,刘裕称帝,建国宋,史称“南朝宋”。弟弟刘道怜,拜太尉,册封长沙郡王,却被解除实权,无缘扬州刺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22年,刘裕准备北伐,但病情加重,只好安排辅政大臣,协助太子刘义符。

辅政大臣人选,分别是刘道怜、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但是,刘道怜身体不好,自己都奄奄一息,最终后面4人辅政。

刘裕用人有个特点,就是“重用的同时,也怀疑并防备”。换句话说,刘裕并不相信任何人,毕竟自己就是篡位而来,谁人可以信得过。

谁都不相信,又需要用他们,只能在辅政大臣之间找平衡了。

刘裕对刘义符说:“谢晦有异志,如果叛变,一定是他。檀道济,武功可以,却胸无大志。”

不得不说,刘裕确实厉害,后来事情的发展,他一一言中了。

4位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是文官。檀道济是武将并掌握兵权,更重要是檀道济身份特殊,他还是刘义符东宫的僚属,也就是自己人。

刘裕的想法是,徐羡之等人即便有想法,但檀道济支持刘义符,他们谁都不敢乱来。如此,江山社稷稳定,刘义符可以正常接班,将王朝带到盛世。

可惜,刘裕低估了人心。刘裕尸骨未寒,徐羡之、傅亮等人便要挟檀道济,让他支持自己除掉刘义符,效仿伊尹、霍光的故事。

檀道济自誉为“万里长城”,实则是一道纸糊的墙,一碰就倒。檀道济知道选边站,不但支持徐羡之,还带头冲入宫中,劫持少帝刘义符,辜负了刘裕。

刘义隆继位后,檀道济又“倒戈”,支持皇帝除掉徐羡之、傅亮。接着,檀道济带兵出征,协助文帝攻打荆州,消灭谢晦军团,又成了功臣。

刘义符继位,4位辅政大臣对少帝不满,内部矛盾不断尖锐。后来,刘义隆又率兵攻打谢晦,在长江上游战斗,对局势影响非常大。

南朝宋内斗期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率兵南下,攻取滑台、虎牢、洛阳、许昌等河南地区。宋军忙于内斗,且檀道济害怕鲜卑骑兵,也不敢救援虎牢,河南成为北魏的天下。

失去了河南,北魏将边境推到淮北、山东一带,对南朝构成挑战。后来,刘义隆三次北伐,都是为了收复河南。结果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拓跋焘的鲜卑骑兵饮马长江,江北生灵涂炭,元嘉之治一去不复返。

可以说,是南朝的内斗,让北朝有了发展的机会。那么,刘道怜身体素质好,多活几年,局势还会这样吗?笔者认为,他也许是个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刘道怜并不是沈约所说的“没有才能”,刘道怜贪财,但能力并不差,况且资历很高。与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相比,刘道怜优势很明显。

当年,刘裕京口起兵讨伐桓玄,他也参与策划,后回家侍奉母亲,没有实际行动而已。

平定桓玄之乱后,刘裕安排好人事,然后返回京口大本营。此时,刘道规镇守石头城,掌握京师锁钥。

405年,北魏骑兵攻打徐州,守将叛变。刘道怜率兵出征,先斩首叛将,然后在光水沟两次大破魏军主力,威震两淮。

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刘道怜在临朐郊外与鲜卑骑兵厮杀,拖住南燕主力。刘裕得以派骑兵突袭,拿下临朐,慕容超败走广固。

广固之战,慕容超战败,血战突围,被刘道怜所部俘虏,押送建康斩首。

灭亡南燕后,卢循、徐道覆叛变,刘裕火速南下征讨。此时,刘道怜坐镇彭城,防御北魏、后秦,免得刘裕腹背受敌。

415年,刘裕远征上游,讨伐司马休之,刘道怜坐镇建康。司马休之败亡,刘道怜则移镇荆州,稳住上游局势,并都督荆州、湘州、益州、秦州、宁州、梁州、雍州七州军事。

417年,刘裕北伐关中,刘道怜从荆州调回来,镇守建康,与刘穆之合作。刘裕返回建康后,刘道怜则坐镇京口,为刘裕篡位撑腰。

可以说,刘裕时代,刘道怜不是带兵出征,就是坐镇后方。试想,如果刘道怜一点本事都没有,刘裕岂能放心给他管理“后院”?

刘道怜有能力,威望高,资历老,只是身体不好。如果刘道怜生龙活虎,刘裕让他担任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岂敢对少帝动手?刘道怜在,檀道济也有底气,不会跟徐、傅等人一起谋逆。

如此,5位辅政大臣一起共事,尽力辅佐少帝刘义符,北魏岂敢轻易南下,并夺取河南地区。河南、淮北、山东都在手里,南朝优势很大,说不定是最后赢家。

5 阅读:3364
评论列表
  • 2024-01-16 07:41

    历史哪能如果,有如果刘裕不能活着从北府军出来你的假如还能假如吗

  • 2024-04-07 15:27

    刘道规才是可惜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