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细查,细查之下什么事情都藏不住

筱叭酱 2025-04-29 10:00:08

庆历八年,宋仁宗已经38岁,在位13年,刚刚平息了“庆历新政”的动荡,朝政逐渐稳定。当时,文彦博担任宰相,陈执中和丁度是副相,夏竦掌管枢密院,大宋正处于鼎盛阶段。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年的开端就非同寻常,汴梁皇宫内竟爆发了一场政变。

在农历闰正月十八日的夜晚,皇宫内的崇政殿中。

崇政殿的四名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针对皇帝的刺杀行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宿卫之变”。这场变故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非一时冲动。然而,尽管事件已经过去近千年,关于其背后的真正主谋,历史学界至今仍未有定论。

四名刺客闯入皇宫,先杀害侍卫军校,夺取武器后径直冲向延福宫,见人就砍,却专挑侍卫的手臂下手。令人诧异的是,负责守卫的禁军竟纷纷逃散,反倒是手无寸铁的宫女和太监拼死抵抗,这一幕实在是对宫廷防卫的极大讽刺。

外面的喧闹声很快传到了宋仁宗和皇后的寝宫。宋仁宗抬头一看,发现外面有火光,还听到人们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便想出去查看情况。值班的宦官何承用对仁宗和皇后说:“宫里有人处罚宫女,导致了一场混乱。”宋仁宗听后,决定亲自出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曹皇后作为将门之后,果断劝阻宋仁宗外出。她冷静地分析局势:“此刻夜色浓重,叛军无法确定您的具体位置。若贸然现身,反而会暴露行踪。只要您不离开这里,他们就无从下手。”此时的宋仁宗已被吓得语无伦次,完全失去了主张。

面对叛乱,曹皇后表现得异常冷静。她首先安排寝宫内的侍从备好水桶,以防叛军放火。接着,她果断地剪下了宫女和太监的头发,并告诉他们,这些头发将作为他们协助抵御叛军的凭证,事后可凭此向朝廷讨赏。就在此时,一名宫女因恐惧而失声痛哭,曹皇后立即上前扇了她两记耳光,严厉警告道:“再有人扰乱秩序,格杀勿论。”随后,她下令关闭宫门,并迅速派人调集兵力前来护驾。

正如曹皇后所料,叛军迅速在皇宫内放火,但寝宫早有防备,火势被及时控制。短暂的混乱后,大家发现所谓的叛军只有四人。在太监和宫女的有序围攻下,其中三人当场毙命,剩下的王胜在逃亡次日被处决。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就此平息。叛乱结束后,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第一时间赶来向皇帝请安。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那天晚上,崇政殿的亲信侍卫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四个人策划了一场叛乱。他们杀死了几名军官,抢夺了武器,爬上延和殿的屋顶,闯入了皇宫内部,还放火烧了宫里的帘子,砍伤了一名宫女的胳膊。其中三个人被皇宫的守卫当场击毙,王胜则逃到了宫城北边的楼里躲了起来。过了一整天,他才被抓住,抓捕他的人立刻将他处死,最终也没人弄清楚他们最初策划这场叛乱的具体原因。

这场刺杀事件最终以荒诞的方式收场。宋仁宗意外成为宋朝唯一在皇宫内遭遇刺杀的君主。这次行动不仅显得极为仓促,还异常离奇,纵观历史,从未有过如此离奇的皇帝刺杀事件。

四个普通禁军士兵居然能在皇宫里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甚至差点要了宋仁宗的命,这事怎么看都不对劲。要说背后没人指使,谁信?大宋建国都一百多年了,皇宫的安保措施早就很严密了。可这四个人杀人放火的时候,其他守卫就跟不存在似的,这明显有问题,里面肯定有猫腻。

四位刺客竟然直接冲到了皇帝的寝宫门口,但奇怪的是,皇宫的守卫为何迟迟未到?唯一逃出的王胜,本应是关键证人,却在追捕中被当场击杀,这情形看起来像是故意灭口。在此事件中,曹皇后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她既有赏赐也有惩罚,决策迅速且精准,完全展现出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风范,不愧是将门之后。

此案非同小可,必须彻查,但如何展开调查仍需慎重考虑。鉴于案件性质重大,应由两位宰相共同主持公开审理。

事件发生的第三天,即正月二十日,枢密使夏竦向仁宗皇帝呈递奏章,提出建议:“不宜扩大事态,以免引起不安。”他的意思是,应该采取秘密调查的方式,而不是公开大规模审讯,以防有人趁机制造事端,扰乱朝廷秩序。夏竦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类涉及皇室的敏感事件确实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公开化调查。

根据史料记载,枢密使夏竦在朝堂上多次重复同一观点,但对于具体由谁负责调查以及如何展开调查却只字未提。夏竦的提议自然引发了争议,其中参知政事丁度就表达了强烈反对。丁度认为,自大宋建立以来,竟然发生刺杀皇帝的恶性事件,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他强调,如果不彻底查明真相,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朝堂上,丁度当场反驳道:“侍卫内部出现变故,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连这种事都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丁度主张公开调查,彻底查明真相。他认为如果不找出幕后主使,无法保证类似刺杀事件不会再次发生。因此,丁度与另一大臣在朝堂上激烈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宋仁宗采取了折中方案,决定继续调查,但仅限于宫廷内部进行。侍御史宋禧被委派负责此案。宋禧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案件已无从查起,唯一的幸存者已死,线索全无。他私下抱怨道:“好事轮不到我,这种棘手的事倒想起我来了。”

宋禧只是走个过场,询问了当值的侍卫、太监和宫女等目击者,大致了解了刺杀事件的经过。随后,他追究了相关人员的失职责任,并起草了一份结案报告。宋仁宗审阅后,直接将报告归档,整个调查也就此画上句号。

宋禧明确划分了事故责任的归属,由皇城司与入内都知司共同承担。皇城司作为宋朝的情报机构,而入内都知司则专职皇宫的安保。具体而言,这一责任落到了负责皇宫安全的侍卫杨景宗和太监杨怀敏的肩上。

按照宋朝的法律,这两个人就算不被灭门,也得掉脑袋。但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杨景宗因为是宋仁宗养母杨太妃的亲戚,仁宗不忍心严惩,最后只是把他调到徐州当观察使,顺便管理济州。至于杨怀敏,他的身份更不简单。他是刘太后最信任的太监,从小照顾仁宗,两人一起长大。仁宗掌权后,杨怀敏掌管皇城司,负责宫廷的机密事务,还专门服侍仁宗最宠爱的张美人。案发那天晚上,杨怀敏正好在张美人的宫里值班。

事发当晚,杨怀敏最先察觉到刺杀事件,迅速报了警,并护送张贵妃前往救援。事后,他被降职为文思使和贺州刺史,但次日依旧担任内副都知。

这起大案看似严重,最终却不了了之,无人受罚,令人不解仁宗皇帝的用意。《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到,夏竦出面保下了杨怀敏。但蹊跷的是,宋朝从未有过外臣与宦官勾结的先例,夏竦身为宰相兼枢密使,为何要为一个失职的太监说情?显然,夏竦背后另有靠山。据推测,此人应是张贵妃,因为案发后,夏竦曾上书仁宗,建议将张贵妃的地位提升至与曹后平级。然而,这一提议遭到翰林学士张方平的反对,理由是此举史无前例,不可开此先例。

判决一出,御史台立刻提出异议。御史中丞台周询带领张昪、何郯等人上书,认为对责任人的惩罚过轻。尽管宋仁宗坚持维护杨怀敏,但何郯多次进言要求撤职。最终,宋仁宗不得不妥协,将杨怀敏调任滑州,其他涉案人员则与杨景宗一同被降职外调。

这次刺杀事件中,曹皇后立下了大功。但宋仁宗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张美人才是头号功臣。朝廷大臣们对此感到困惑,仁宗解释说,张美人主动前来护驾,这就是最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仁宗曾对大臣们说:"宫中发生变故时,张美人有护驾之功。"

宋仁宗有意废黜曹皇后,改立张贵妃为后。他认为曹皇后策划了兵变,但这一想法遭到两府宰相的坚决反对。未来的大宋宰相、翰林学士张方平上书仁宗,明确反对废后。与此同时,起居舍人、直史馆、同知谏院王贽也上了一道奏章,暗示刺杀事件背后有主谋,并直接将矛头指向曹皇后。

曹皇后在刺杀事件中的表现过于无懈可击,一个女子怎能有如此完美的应对?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她可能就是整个事件的主谋,一切都是她精心策划的。宋仁宗正好借此机会,赏赐王贽大量黄金以示嘉奖。仁宗此举不仅是树立榜样,更是他意图废后的明确信号。面对王贽的严厉指控,曹皇后选择保持沉默,既不辩解也不回应。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何郯再次站出来,迅速上书为曹皇后辩白。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大宋两大监察机构——谏院和御史台之间的激烈交锋。事态迅速升级,波及到了朝廷的最高层。四月三日,坚持彻查此案的参知政事丁度,因与夏竦不和,被免去宰相职务。紧接着,五月二十四日,夏竦遭到御史何郯的弹劾,最终被贬离京城。

夏竦被贬的根源在于,他在刺杀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掌握内情并全力为宋仁宗掩饰。然而,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宋仁宗意识到皇后的势力过于稳固,张贵妃上位无望,最终只能放弃原有打算。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究竟是谁策划了这场刺杀行动?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可以说,1048年发生的那场军事政变,其真相可能永远无法揭晓,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谜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