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隋唐科举制起,中国千年间渐成向学之风。世家子弟与寒门学子皆苦读以求科举转变命运,只为金榜题名那一刻。
有机遇便有失落,全国学子竞争,多数人被淘汰。明朝中后期,浙江大才子徐渭,虽民间闻名,但科举屡试不第,饱受挫败。
徐渭才学出众,其创作的一副对联因内容新颖,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引人深思。
【一、少年天才】
正德十六年,徐渭生于浙江绍兴徐鏓庶出,为徐家小妾之子。虽称大家族,至正德时已外强中干,内里实则早已衰落。
徐渭出生时,父徐鏓已高龄,百日后去世。徐渭由嫡母苗氏抚养,非亲生母亲。苗氏的养育,对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徐渭而言,是其幼年最重要的依靠。
徐渭无忧无虑的日子短暂,十四岁时苗氏去世。他本就家中无存在感,且两兄年长他三十岁,近乎父辈。苗氏逝后,徐渭更像徐家客人。
徐渭惆怅有所寄托,自幼展现文学才能。十岁便能创作诗词文章,行文流畅,词句讲究,远超幼童水平,因此在家乡以“神童”闻名。
这位罕见神童被寄予科举厚望。徐家自徐鏓为官后再无显贵,家境日渐衰落。于是,复兴家族的重任便落在了徐渭的肩上。
徐渭初涉科举,不负所望,二十岁即中秀才,于文风鼎盛的江南亦属罕见。因此,他为正为女儿择婿的大户人家所青睐。
嘉靖二十年,绍兴大户潘家遣媒婆至徐家提亲,意在让徐渭成为潘家赘婿。
即便现代,上门女婿仍被男人视为羞辱,古代更甚。徐渭对此抵触,但古训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亲事非他所能拒绝。
父逝后,长兄徐淮代父位。见潘家礼单,思及家道中落,未多犹豫,便决定卖幺弟以求攀附潘家之机。
徐渭成为潘家上门女婿后,因本就家中地位低下,心中郁结更甚,从此更加郁郁寡欢。
【二、科举不得志】
婚后,徐渭科举之路动荡,自二十岁中秀才后,二十年间参加八次乡试均未中,至四十一岁仍停留秀才之位,这或许与他心中郁结有关。
二十年间,徐渭历经人生艰辛。原生活虽不得志但尚能维持,二十五岁时,徐家支撑不住终衰败,家产也被当地豪强全部侵占。
徐渭虽失本家容身之所,幸有妻潘氏相依。徐家衰败后,他觉妻之好,欲共度余生。但仅一年,徐渭又遭重创,潘氏病逝。
变故接踵而至,徐渭胸中愤懑难抒。为求生计,他外出寻觅活路,却一无所获,时间尽耗于奔波。参加科举,亦未能如愿中榜。
三十三岁时,徐渭人生陷困境,恰逢浙江沿海频遭倭寇侵扰,因他略懂兵书,遂参与沿海抗倭战役,迎来人生转折。
徐渭在数次指挥战斗取得大胜后,其军事才能吸引了抗倭浙直总督胡宗宪的注意。
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屡邀徐渭。初,徐渭拒之,因胡依附严嵩。然胡坚持不懈,展抗倭决心,徐渭终被感动,遂成其幕僚。
此后,徐渭凭军事才能助胡宗宪抗倭大获成功,深得胡宗宪尊敬与倚重,二人关系愈发紧密。
【三、晚年颠沛流离】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徐阶斗倒后,依附其的胡宗宪亦遭弹劾,遭罢免逮捕,终卒于狱中。徐渭因此再失依托,重返颠沛流离的生活。
胡宗宪逝世后,徐渭深受精神重创,于次年开始自残,并多次尝试自杀,共计九次,均未成功。
四十六岁时,徐渭精神病发,误以为妻张氏出轨,怒而杀之,遂因杀人罪入狱。他在狱中度过七年,出狱时已五十三岁,成为老叟。
徐渭入狱时丧母,出狱后儿子疏远,他沦为孤家寡人。自此,他看透官场黑暗,放弃科举,纵情狂放,书画造诣更深,留下惊世之作。
晚年时,徐渭身无长物,为生计卖尽藏书,仍不足,又售出自己作品以换钱,用以维持其潇洒生活。
徐渭晚年流离致精神病加剧,二子接其归家赡养。预感大限将至,于清醒时分,悲痛万分地撰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哀悼。
好读书者喜于阅读,却未必擅长读书之法;不善读书者虽爱书,却难以领悟书中深意。
好读书者乐于求知,勤奋研读;不好读书者则怠于学习,难以专注。读书态度决定收获,勤奋者有所得,怠惰者无所获。
上下联一字不差,徐渭借一字多音,尽显读书科举所致的一生坎坷与流离,令人观后喟叹人生无常。
这幅对联成徐渭绝唱,其后不久,他永远闭目,离开了那个让他终生不得安宁的污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