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人就等于废一半?脾虚的人,身体有3种变化,提示该养脾了

悬泉大瀑布 2025-04-25 14:49:2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脾被誉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教授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脾脏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脾虚问题已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门诊就诊患者中约有4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脾虚症状,而这些患者中有78%并不知晓自己的脾脏状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脾虚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将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脾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功能。而在西医角度,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承担着过滤血液、储存血小板和白细胞、产生抗体等关键任务。

中西医虽然对脾的解读角度不同,但都强调了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中医所说的"脾虚",实际上是指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脾虚者身体会出现哪些明显变化? 专家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虚人群普遍存在三大特征性变化。首先,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稀溏等。

其次,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容易疲劳,这与脾虚导致的气血生成不足直接相关。第三,免疫力下降,表现为易感冒、伤口愈合缓慢、过敏体质增加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发布的《脾虚症临床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当这三类症状同时出现时,脾虚的可能性高达85%。

从发病机制看,脾虚形成有其明确的病因。饮食不规律是首要因素,尤其是现代人偏好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加之不规律进食,直接损伤脾胃功能。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326名脾虚患者中,87.4%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其次,情绪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消化功能,临床数据表明,慢性压力人群脾虚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

此外,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与脾虚的形成密切相关。脾虚对健康的危害绝非小事。

从短期来看,脾虚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物质摄取不足,进而出现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长期而言,脾虚则可能成为多种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根据《中国脾胃病学杂志》2024年发表的一项跟踪研究,慢性脾虚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68%,其中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更值得警惕的是,脾虚还与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现代常见疾病存在明显相关性。针对脾虚问题,中西医各有独特的诊疗思路。

西医通常从功能医学角度出发,强调消化系统功能评估、免疫系统检测及营养状态评价。检查手段包括血常规、消化功能检测、微量元素分析等。

而中医则更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舌脉特征进行诊断。典型的脾虚舌象为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则多见沉细无力。

脾虚的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西医治疗强调对症处理、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干预。常用药物包括助消化酶制剂和益生菌等,同时配合营养素补充如维生素B族、铁等微量元素。

中医治疗则以健脾为核心,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针对不同证型,如脾气虚、脾阳虚、脾胃湿热等,治疗策略也有所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发表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症的总有效率达92.3%,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76.8%和单纯中医治疗的85.4%。

在日常生活中,养脾保健尤为重要。 饮食调养是基础,应遵循"温、软、淡、香、鲜"的原则,优选山药、莲子、大枣、薏苡仁、小米等健脾食材。

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此外,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每日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被证明对改善脾虚症状有显著效果。

情绪管理同样不可忽视,保持乐观心态,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或深呼吸练习,能有效改善因情绪因素引起的脾虚症状。

从中医角度,按摩穴位也是简便有效的养脾方法。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等,每日按压5-10分钟,可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穴位按摩最好在饭后半小时进行,效果更为明显。

对于已出现明显脾虚症状者,应当如何调理? 首先,确立"缓、稳、长"的治疗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其次,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轻度脾虚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缓解,中重度则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

有一点必须强调:养脾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某种保健品或食疗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发现脾虚患者常存在一些误区。

例如过度偏信进补,不顾体质差异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品,反而加重脾胃负担。还有患者迷信"寒性体质"概念,一味追求温补,忽视脾虚夹湿热的可能性。

此外,部分患者过度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导致症状反复。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建议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避免自行判断和用药。

同时,养脾贵在持之以恒,短期内可能难以见效,但长期坚持必有收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胃功能恢复通常需要3-6个月时间,患者需保持耐心。

总结来看,脾虚确实如标题所言会显著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并非"废一半"那样夸张。

通过科学认识脾虚,结合中西医优势,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大多数脾虚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改善。健康的脾胃功能是人体整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值得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红风, 王天芳, 刘志顺, 等. 脾虚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04): 2247-2252.

[2] 李小平, 张伟, 陈彦青, 等. 脾虚证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国脾胃病学杂志, 2024, 29(01): 56-61.

[3] 王阶, 陈可冀, 张伯礼, 等. 脾虚证临床诊疗指南[J]. 中医杂志, 2023, 64(07): 583-59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3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