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曾是靖难之役中救父于危难的猛将,却在永乐盛世后一步步沦为“造反专业户”。
朱高煦影视形象
他自比唐太宗,却因野心膨胀、手段狠辣,最终被亲侄子明宣宗用铜缸活活烤死。
这位本可安稳享乐的藩王,为何执念皇位,落得满门覆灭的下场?让我们揭开这位明朝“作死王爷”的荒诞人生。
战功赫赫:靖难之役的“救父专业户朱高煦自幼勇武过人,善骑射,臂力惊人,却因性格轻佻不被祖父朱元璋喜爱。
建文帝削藩时,他与兄长朱高炽入京奔丧,竟盗走舅舅徐辉祖的宝马,沿途滥杀驿丞百姓,为朱棣起兵“靖难”埋下导火索。
朱棣画像
在靖难战场上,他屡次救朱棣于绝境:
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南军围困,连换三匹马、射空三筒箭,宝剑也被砍断。朱高煦率数千骑兵冲阵,斩杀南军大将瞿能父子,扭转战局。
东昌惨败:燕军主力几乎覆灭,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带兵杀入重围,硬生生从箭雨中救出父亲。
渡江决战:朱棣在浦子口被击退,心灰意冷欲议和,朱高煦大喊“我在此,父王何忧?”率军死战突破防线,助朱棣攻入南京称帝。
朱棣曾拍着他的背感慨:“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这句话让朱高煦误以为父亲属意自己继位,从此种下夺嫡野心。
夺嫡闹剧:从“类己”到“弃子”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自恃战功,勾结淇国公丘福等武将,诬陷太子朱高炽“勾结建文旧臣”,导致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朱高炽画像
他更嚣张到私占民田、僭用御用器物,甚至当街击杀劝谏的兵马指挥徐野驴。
朱棣最初偏爱这个“类己”的儿子,但朱高煦的跋扈最终触怒天威:
拒不就藩:先拒云南,再拒青州,赖在南京招募三千死士,私造兵器。
王府堪比皇宫:在乐安州封地,他仿照南京皇宫建制,训练水军,甚至刻制玉玺。
兄弟反目:太子朱高炽足疾跌倒,他讥讽“前人蹉跌”,却被侄子朱瞻基反怼“更有后人知警”,当场吓出冷汗。
1417年,朱棣忍无可忍,将他囚禁西华门,若非太子求情,险些废为庶人。最终朱高煦被强令就藩乐安,但怨念已深。
造反闹剧:史上最儿戏的叛乱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突然病逝,朱高煦埋伏杀手欲截杀赴京继位的侄子朱瞻基,却因行动仓促失败。次年,他正式起兵,上演荒唐一幕:
备战儿戏:强征民马充军,给士兵发完刀箭才发现缺粮,只能抢掠周边郡县。
外交笑话:派使者要求朝廷交出夏原吉等“奸臣”,却不知宣宗早已掌握其动向。
投降滑稽:明宣宗亲征乐安,用火铳震慑叛军。朱高煦吓得连夜烧毁兵器,次日钻狗洞出城投降,还嘴硬:“臣愚昧,听信小人!”
这场叛乱从起兵到投降仅26天,被史家嘲讽为“史上最潦草造反”。
铜缸烤死:一根腿引发的惨剧被俘后,宣宗将他囚禁西安门,每日送食探望。但朱高煦死性不改,一次故意伸腿绊倒皇帝。
宣宗大怒,命人用300斤铜缸罩住他。朱高煦竟凭蛮力顶起铜缸,宣宗索性下令堆炭焚烧,将其活活烤成焦炭。他的11个儿子也全数被杀。
历史评价:
徐辉祖早预警:“此子勇悍无赖,必叛父!”
谷应泰总结:“高煦之蠢,无深谋远虑,徒恃父兄骄纵,自取灭亡。”
现代学者点评:他错把朱棣的“靖难成功”当模板,却不懂宣宗不是建文帝,乐安更非北平。
野心家的末路启示朱高煦的悲剧,源于错估形势与太自信,如果老大朱高炽能多活几年,顾及兄弟情谊,或许不会死得那么惨。他虽骁勇善战却无政治智慧,迷信暴力征服,最终成为明朝宗室争斗的牺牲品。
其故事警示后人:权力欲望若不加约束,即便曾有救国之功,也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