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贺子珍居南昌,江青的女儿李讷来访,跟李敏一起称呼“妈妈”

醉卧桃花笑红尘深处 2025-03-19 09:51:18

1910年夏天,江西永新县的乡绅贺焕文家添了个女娃娃。他乐呵呵地抱起这贺家的头一个闺女,可没想到,刚才还乖乖在妈妈身边的小家伙,立马就哇哇大哭起来。贺焕文使尽了浑身解数,怎么哄都哄不好,最后只好无奈地又把小家伙放回了床上。

贺夫人微微一笑,说道:“瞧这样子,咱家这丫头好像对你不太感冒啊。”

贺焕文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家这丫头,脾气硬,主意大。”没想到,贺焕文这话还真应验了,这丫头长大后性格火辣,还闯出了不小的名堂。她就是贺子珍,毛主席的第三房夫人。

在永新县,贺焕文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晚清时他中了举人,后来还在安福县当过县长呢。不过他这人太正直了,做事公平公正,当官那会儿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像他这样的清官,在清末那腐败的官场里,简直就是异类,结果没多久就被人家给罢免了。

贺焕文并没有因此沮丧,他回到老家干起了状师的活儿,专门帮老百姓打抱不平,结果又惹来了一些人的记恨。等到贺子珍四岁那年,贺焕文被人陷害,县衙趁机把他给抓了。贺夫人为了救他,到处求人,家里的钱也都花光了。虽然命是保住了,但家里从那以后就没落了。没办法,贺焕文只能在县城租个小店面,开起了茶馆,勉强维持生活。

贺家是个有学问的家庭,贺焕文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就在茶馆里打转。于是,他让大儿子贺敏学到县城去上学,指望他长大后能当个文化人。贺子珍和她的妹妹也是同样,都被寄予了这样的期望。

孩子们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期望,乖乖待在学堂读书,反而是热血沸腾地投身到了救国的大潮中。

1927年,兄妹三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他们的勇气在当地传为佳话,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永新三贺”。

没多久,国民党反动派就搞了个四一二事件,背叛了大革命,到处抓人杀人,连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都不放过。贺家为了躲避追捕东奔西跑,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贺家最小的妹妹贺圆先最先遭到了毒手。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老相识冲进来劫了监狱,把他们给救了出来。这人就是以前在当地出了名的土匪袁文才。

袁文才过去是永新县一伙土匪的头儿,1926年,我们党成功说服他站出来,支持国民革命军和北伐大业。四一二事件后,袁文才又加入到我们党在永新周边山区的游击队伍中。一听说贺家兄妹被抓了,他二话不说,马上带着人赶过来营救。

从那以后,贺家兄妹就跟着袁文才在井冈山一带忙活了。在那儿,贺子珍骑马骑得特别溜,枪也打得准,渐渐地,她成了大伙儿都知道的女中豪杰。

年轻的贺子珍看到毛主席沉浸在悲伤中,便去安慰他,没想到这一安慰,自己竟也慢慢动了心,最后下定决心要和他共度一生。

秋收起义栽了跟头后,毛主席带着队伍四处躲藏,最后在永新县的三湾村总算是能喘口气了。那时候,党中央挺受共产国际的影响。领导瞿秋白一门心思琢磨着照苏联那套,搞城市武装起义。可毛主席从一开始就觉得这法子不靠谱。

这次吃了败仗后,毛主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琢磨了好久,最后下定决心得改改这状况。头一件事儿,就是要好好整顿下现有的队伍。这事儿,后来被人们称为三湾改编,挺有名的。

到这时候,毛主席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队伍。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不再硬攻大城市,而是打算在附近的井冈山扎根,建起革命的老巢,慢慢壮大自己的力量。

巧了,袁文才的部队刚好也在周边。两边一沟通,很快就达成共识。毛主席随即带着队伍,去和袁文才汇合了。

毛主席一到井冈山的营地,就见贺子珍骑着马,帅气地过来迎接他们。那时候,袁文才早就不像以前那样有土匪气了。虽说他是这营地的老大,但在组织上,他得听毛主席的。袁文才二话不说,就把部队的指挥权交了出来,让队伍进行了改编。这样一来,两队人马合成了一股力量。慢慢地,井冈山根据地就越来越强大了。

为了让毛主席住得舒心,袁文才特地给他找了一间八角楼当住处。考虑到毛主席刚到这儿,对周围环境还不太了解,袁文才就安排贺子珍给他当向导。

四一二事件后,各地的党组织真是遭了大殃,被破坏得七零八落。就在这时,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消息传到了井冈山,说杨开慧已经牺牲了。

贺子珍18岁那年,头一回瞧见毛主席,感觉他情绪有点低落。那天,毛主席领着一大帮人过来,好几百号人呢。他们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好多人手里连家伙什儿都没有,身上还带着伤,肚子饿得直叫唤。可就算这样,毛主席还是显得特有精神,跟个朝阳似的,好像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一伸手就能抓到。他滔滔不绝地聊着理想、哲学啊,还有这世界,讲着革命以后的日子,国家以后的模样,就像盏明灯,给大伙儿这些没方向的人指了条道儿。

这时候的毛主席,看起来没了往日的精神头。他就那么愣愣地坐在椅子上,瘦巴巴的手指夹着根烟,老半天也不见抽一口,就像是光盯着那慢慢飘散的烟,好像想从那些烟雾里头看出点什么来。他的脸黄黄的,泪痕明显得很,也没想着去擦一擦,就这么大大方方地让这个小姑娘瞧着。

她没了主意,只能去找袁文才问问看怎么办。

袁文才挺犯难的,只能跟贺子珍实话实说,他自己也没啥好主意。他压根儿不敢想,要是妻子孩子走了,他得多难过啊?到时候,别人又该怎么劝他呢?

贺子珍就是不肯罢休,她刚没了妹妹,心里头也是疼得要命。难道往后就得一直泡在这悲伤里头,不过日子了吗?

毛主席慢慢地抬起眼帘,瞅着眼前这个才十多岁的小姑娘,心里琢磨着她到底想干啥。

贺子珍瞧见毛主席没吭声,就又往前追问了句:“咱们中国搞革命,路上会有人牺牲不?”

毛主席慢悠悠地说:“总会有牺牲的,咱们共产党员在入党那一刻,心里就都有了数。”

贺子珍接着问:“杨开慧大姐是不是也是党员啊?你要是就这么垮掉,那岂不是让杨开慧他们那些同志的牺牲都白费了?”

毛主席心里其实啥都清楚,但这坏消息来得实在太突然,换做任何人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坦然接受。

毛主席望着眼前这个年轻不少,小了他十几岁的女孩,她的话让他一下子豁然开朗。革命的路上,鲜血从没少过,不管是革命战士的还是反动派的。要是每次有人牺牲咱们就得停下来悲伤,那革命哪能成功啊。

“英雄们的牺牲,绝对不能白白浪费!”

隔天,贺子珍又去找毛主席,结果看见他正趴在桌子上,飞快地写着东西。

时间一天天溜走,在和毛主席长时间的相处里,贺子珍慢慢被他的风度、才智和胸怀给吸引了。而毛主席呢,也被这个爽快、大胆、说话直溜儿的女孩儿深深记住了。就这么着,俩人的心越走越近,最后走到了一块儿。

【十年患难与共,她陪伴毛主席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过了好几年,华南那片土地上,小苏维埃渐渐壮大起来。共产国际觉得中国共产党老待在偏远山区可不行,他们还想在东方有个伙伴,好减轻苏联远东那边的负担。所以,他们派了个军事专家过来,叫李德。

李德可真是走了狗屎运,那会儿的头儿王明,正好是共产国际那边派来的,所以他当然站在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那边。有了这层政治大佬的撑腰,李德就琢磨着怎么把手中的权力给扩大扩大。

李德先从地方党组织动手,先把福建代理省委书记罗明给撤了,原因是罗明在一次会议上,直接指出李德的军事计划是“光说不练”。

贺子珍眼睛瞪得圆圆的,气得不行,一下子就从腰上抽出了那把“盒子炮”。她虽然没说话,但意思谁都看得出来。她就那么直直地盯着自己的丈夫,就等着他发话呢。

毛主席深吸一口烟,缓缓站起身,顺手接过贺子珍手里的枪,轻轻一按。

咱们绝对不能自己内部闹矛盾,搞分裂!

整个苏区的红军,那可都是毛主席一手栽培起来的。从高层将领到底层士兵,都是毛主席麾下的战士。这里面,有毛主席的老同学、老乡亲,也有周边的农民兄弟,还有些原本是山上的土匪,被毛主席感化后,走上了正道,加入了红军队伍。

他们中不少人连字都不认识,共产主义这些高深的东西,他们哪里会懂呢?

毛主席压根儿不在乎啥职位,也不稀罕哪个组织的点头,他一张口,大伙儿立马就跟着干。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这是革命大事。革命啊,可不是靠着一股子军阀气、江湖味儿能成的,更不能把中央红军当成他个人的队伍。革命得靠组织的力量,靠政治的方向,靠坚定的原则,还有那份不变的信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早些时候,中央派人过来要收回他的兵权,他心里早就有了底,二话不说就把权力交了出去。毛主席心里笃定,觉得早晚历史会站出来说话,证明他做的是对的,到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跟着他的脚步。

结果,之前三次反围剿时用的那套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被抛弃了,红军开始跟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硬碰硬,打起了阵地战。蒋介石,他老崇拜曾国藩那一套了,看到这情况,乐开了花,马上用上碉堡战术,围着苏区建了一堆堡垒,一步步往里逼。这局势,真是紧张得要命。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中央苏区得挪窝了,这就是后来大家常提起的“长征”。

长征一开始,贺子珍不光是毛主席的贤内助,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是个勇敢的革命战士,冲在前面不怕牺牲。经历了遵义会议,还有那次惊险的四渡赤水,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咱们中央红军可算是甩掉了国民党那40万大军的死缠烂打,一口气把他们落下了好几百里地。这样一来,红军算是安全了,党里头再也没人对毛主席的决策有啥怀疑了,好多人都把毛主席当成了“救星”。这可不是说大家愚昧无知啊。

那时候,我们党里能人不少,好多都被各方势力抢着要。可每当碰到难题,大家都没辙的时候,毛主席总能轻轻松松地给大家指明道路,解开谜团。他的点子有时候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太离奇了。有人就开玩笑说,毛主席是不是“《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看多了”。后来毛主席自己说,那时候他其实压根儿就没看过《孙子兵法》。在会上老被人这么说,他好奇了,路过一个小镇时就特意买了本回来瞧瞧。

毛主席的形象愈发显得伟岸,这让贺子珍心里头越来越不是滋味。她作为毛主席的妻子,老觉得自己站在他身边有点格格不入。想当年,他们初遇时,她是井冈山上响当当的女中豪杰,而毛主席则是打了败仗后,衣衫不整、高高瘦瘦的书生气十足的人。现如今,毛主席成了全球知名的革命大领袖,可她还是一名平平无奇的红军女战士。

说起来,贺子珍那可是真的了不起。长征那会儿,敌人炸弹一扔,她二话不说就扑到战友身上护着他。结果,她身上到处都是弹片,头上、背上、胳膊腿上,连肺里都扎进去了。经过好几次大手术,她才捡回一条命。伤还没好利索呢,贺子珍这倔脾气就上来了,不顾毛主席和医生的阻拦,硬是从担架上爬起来,非要自己走,把担架留给更需要的人。这事儿要是搁现在,那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事迹,可在那时候的红军队伍里,这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儿。

到了延安,贺子珍铁了心要跟紧毛主席的步伐,哪怕身上有伤,也硬撑着要去抗大上学。那边条件苦,加上她之前受的重伤留下的毛病,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晚上睡不好,还贫血,整个人状态特别差。毛主席看着心疼,就跟她说先养好身体,抗大的课先放一放。可贺子珍犟得很,跟毛主席吵了起来,说啥也不肯拖他的后腿,非得做出点成绩来给他看。为了专心学习,贺子珍干脆提出要搬出去住。毛主席见他们俩争执不下,最后也只能答应了。

结果,就是因为这个行为,后来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路。

【倔强的她因误会负气出走留下终生悔恨】

那时候,延安迎来了一队特别的访客,里头就有大名鼎鼎的斯诺在内,他们是美军观察团的成员。日本鬼子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始侵略中国,与此同时,欧洲的纳粹也在大肆扩张。毛主席觉得,那些法西斯势力早晚会联手,想要一起瓜分全世界。苏联现在是前有狼后有虎,处境艰难,欧洲那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又因为经济危机头疼,很可能对法西斯采取忍让的态度。而在地球另一边,还没表态的美国,那可是能起关键作用的力量。

那时候,美国的头儿是小罗斯福总统,他挺亲近左翼的,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是个能拉拢的伙伴。后来的事儿也摆明了,战后的美国右翼居然瞎扯说小罗斯福是共产党。为了铲掉罗斯福那一派的势力,他们搞了个臭名远扬的“麦卡锡主义”。

毛主席非常热情地招待了美军观察团,让他们自由地在延安参观、拍照。他还特地和斯诺连续聊了好几个晚上,一谈就是十几天。回国后,斯诺就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这些经历,写下了那本有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毛主席那会儿正忙着为访美的事儿做准备呢。他通过接触这些美国人,想多了解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听说在美国上层社会的政治聚会上,交谊舞是个重头戏,毛主席可感兴趣了。他这人特幽默,居然热情邀请美军里的女记者史沫莱特来教他跳舞。而且,他还提议中央的领导们都来学一学。这下可好,延安突然刮起了一股跳交谊舞的风。

贺子珍一听这事,火冒三丈,心里那些隐隐的不安好像真成事儿了。她立马跑回去,跟毛主席大闹了一场。毛主席呢,心平气和地跟她解释,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贺子珍觉得,毛主席现在说的那些话,她越来越听不懂了。毕竟,她可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县城姑娘,哪见过毛主席描述的那种大世面。虽说为了哄老婆开心,毛主席暂时不跳那舞了,但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国女人,还是在延安到处溜达,惹人心烦。

最终,贺子珍下定了决心,打算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深造。这事儿让毛主席听了特别吃惊,他试着劝了好几次。可贺子珍铁了心,一点没动摇。没办法,毛主席只好找上其他中央领导,还有亲戚朋友,一块儿来劝。但贺子珍心意已决,谁说都不好使。最终,毛主席只能含着泪,目送贺子珍踏上旅程。

【十年后归国,早已物是人非】

事情并不像贺子珍预想的那么顺畅,莫斯科也不是个清净的地方。由于亲苏派在中国失去了势力,他们中的很多人离开中央后,就跑到莫斯科,成了我们党在苏联的联络人员,王明就是其中的一个。贺子珍一到莫斯科,就跟这些以前的冤家对头碰面了,那气氛别提多紧张了。经过一番折腾,王明找了个“精神疾病”的借口,硬是把贺子珍送进了精神病院,让她吃了不少苦头。

没多久,也不知道咋回事,一封贺子珍和毛主席正式告别的信被送到了延安。这对一起经历过十年风雨的夫妻,最终还是各走各的路了。

到了1948年,贺子珍终于从苏联回到了祖国。这时候的中国,早就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国民党那边已经是强弩之末,解放军则像猛虎下山一样,迅速占领了全国。而且,毛主席身边也有了新的伴侣。

建国后,为了免得尴尬,贺子珍没选择去北京,而是留在了上海工作。她的闺女李敏呢,就让毛主席帮忙带着了,这样一来,贺子珍就独自一人留在了上海。

贺怡想给姐姐出口气,但被姐姐拦下了。贺子珍心里清楚,她和毛主席之间,没人欠谁的,都只是历史洪流里,个人命运不由自主罢了。

【一笑泯恩仇,毛主席永远是她最爱的人】

贺子珍深受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痛困扰,一个人生活让她更加想念女儿李敏和毛主席。因此,她常常给李敏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毛主席的深深思念,这份情感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李敏实在是憋不住了,最后还是把信塞给了老爸。

毛主席看完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他随后告诉李敏,让她离开北京去照顾妈妈,并且从自己挣的稿费里拿出了8000块钱,让她们母女俩用。

贺子珍盼了好久,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女儿。一开门,不光看到了李敏,还发现江青的女儿李讷也来了。望着这个并非自己亲生的、丈夫的女儿,贺子珍一下子不知道咋开口了。

李讷稍微犹豫了下,随即亲昵地握住了贺子珍的手,笑眯眯地喊了一声:“妈。”

贺子珍的眼泪突然间就冒了出来,她笑着,轻轻地点了点头应了一声。

“让那些过去的时光都成为往事吧。”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