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强实体”为着力点,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以赴做大城市经济体量。要率先实现“工业大突破”,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
蓝图绘就,奋进正当时。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制造业企业、基地、园区,奇瑞、吉利等贵阳汽车产业基地,生产一片繁忙,一辆辆“贵阳制造”汽车销往全国;中铝等老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正在加快推进中;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数字化工厂”,让生产线更“聪明”……
贵阳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良果日前表示,按照全会精神,“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工业经济将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重点聚焦发展中高端制造,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之城和全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贵阳造”汽车: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位于贵阳经开区的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万达)是贵州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客车整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的综合性客车制造企业。2020年,奇瑞万达全年产销量3300台以上,实现产值约20.24亿元。奇瑞万达运营总监李洪达表示,奇瑞万达正以百亿级产业规模为目标,立足贵州辐射东南亚,以完善的研发、生产、销售链条,努力做好贵州汽车产业的先行军。
位于观山湖区的贵州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贵州吉利汽车公司)贵阳基地也传来好消息,2020年的产量超过了7万台,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2020年6月23日,吉利贵阳基地生产的第三款吉利汽车——“贵阳造”吉利豪越SUV在杭州上市,超高配置却超低官方指导价,让不少车迷“着迷”。2020年10月17日,首批200台吉利豪越汽车发运菲律宾,“贵阳造”汽车正式迈向海外,该公司拥有了新的突破点及市场增长点。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围绕汽车制造产业链,先后引进了投资30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贵阳基地、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60亿元的宝能新能源汽车系列、投资50亿元的贵阳吉利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
如今,这些正在加快推进的项目,势必助推贵阳市现代工业体系构成,助推“十四五”期间贵阳做大城市经济体量。
老牌制造:加快升级转型 焕发新生机
贵州华仁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贵州华仁)厂区,每天进出穿梭的大型货车有200多辆,平均每天出厂的的电解铝达1500吨,产品供不应求。这家曾八年亏损、两次面临破产的老国企,在清镇千亿级生态循环铝工业基地焕发着新的生机。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充分发挥铝土矿资源禀赋,以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打造为抓手,加快推进了中铝退城进园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全市铝产业发展。如今,中铝集团标杆性的优秀项目贵州华锦、贵州华仁等企业年产的22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已占全省的40%;而12家铝加工企业实现年产约64.77万吨铝加工材产能,初步形成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较为完善的铝产业链。
2020年,对于贵州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贵州机电集团)上下来说,是步入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步年。数据显示, 2020年1月至11月,该公司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29.2%,整体利润实现扭亏为盈,经济效益持续得到显著改善。
位于经开区的贵州机电集团是贵州装备制造业主力军,2012年4月,由多家“三线建设企业”组建成立,旨在发挥老国企的技术、品牌等优势,做强、做大贵阳市机电装备制造产业。这些历史悠久的企业,多年来形成了以金切机床、电力变压器、发动机及机组、高效电机、精密轴承等重要产品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产品覆盖诸多行业,行销全国各地,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为南极科考站、长江三峡工程、地铁、轻轨、电网改造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
该集团还重视项目建设,组成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如今,高端数控磨床装备数字化工厂、高性能铸件铸造能力提质扩能、贵阳险峰智慧物流产业链平台、超高效电机智能制造、精密圆锥滚子轴承生产基地技术改造、机电产品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页岩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七个项目,已进入到市工商投集团、市产控集团项目库,争取得到融资支持。
智能制造:实现“工业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贵阳工业发展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快大数据引领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引领制造业做大做强。
记者走进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操作鼠标轻轻一点,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里当天的“生产计划”一目了然。其打造的“智能工厂”即将试投产,实现从小料-胶片-半部件-成型-硫化的自动完成,一个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的“轮胎制造新生态”雏形初显,让走过60年风雨的贵州“王牌”老工业企业,正在进行着“大数据与工业”的深度融合。
近日,贵州中铝铝业有限公司的“贵州中铝智能生产决策项目”成功通过专家验收,数字化工厂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记者看到,在冷轧车间重卷机上方,摄像头装载着AI视觉识别技术,精细检测着产品表面瑕疵。
贵州工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已为贵州轮胎、贵阳险峰、贵州华工、贵州中铝等上百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航天云网贵州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已在数百家贵州省规模以上十大工业产业企业应用推广,并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服务于300余家中小企业。
贵阳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改造升级传统企业300家,由此推出一系列政策,打造了适合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建设一批标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以实现未来的“工业大突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 舒锐丨编辑:兆赫丨审校:欢喜丨签发: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