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大国战略,不灭一国而制衡天下,多像今天的美国

卡门的事 2024-05-11 22:13:12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大夏富庶之邦,礼乐文明之都,自古以来,齐国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号称"东方之邦"的齐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黄河滔滔东注,滋润了这片热土;大海遥遥相望,使之拥有得天独厚的海上通商之利。

齐国从初封的领主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那么,繁华壮大的齐国,究竟是怎样将各域疆土收入囊中的?

经济上的霸主

延续数百年的灭国运动是齐国称霸的外化表现,灭国也构成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旋律。

正如汉代公羊派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灭国》中所言春秋期间“轼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大国吞并小国及大国之间的兼并,成为了整个时期的主题。

齐国作为春秋时期首个霸主灭国无数,其灭国的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所谓“金银”‚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但是“金银”有时也会是使他国臣服的“柴薪’齐国对外扩张的进程中,多次运用了经济战的手法,逼迫一些国家臣服。

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运用经济战,并且是运用地最为成功的一个国家。

那为何齐国会频繁地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一般只能用军事或政治手段才能达到的灭国目的呢?

这同齐国自身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分不开的。

首先,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齐国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尤其是海洋经济,才能够在大国争霸中占得一席之地。

齐国是先秦时期重要诸侯国家中唯一一个以工商业立国的国家,海洋经济鱼盐经济是齐国的支柱产业。

而这样一个国家发展定位,同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其次,齐具有深厚经济思想的底蕴,在此可从东夷文化本身考察。

根据考古学成果,东夷部族在山东地区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各部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玉器制作技术拥有发达的制陶业、有成规模的纺织业和酿酒业……。

这些都表明了东夷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工商业传统的部族。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带有浓重工商业传统的文化背景,使得齐国从建国之初就把发展经济定为立国之本,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经济学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经济思想。

其中尤以管仲为代表,这都为以经济手段实行灭国扩张打下了理论、思想基础。

齐在桓公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名相管仲功不可没。

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

金戈铁马,长驱直入

在春秋灭国进程中,军事手段是最常见、效果最为明显的,对于齐国来说也不例外。

齐国能在大国争霸中站稳脚跟并成为首霸,且在战国时期一度同秦并称东、西两帝,与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分不开。

那么齐国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令各国胆战的军事实力的呢?

同齐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一样,其军事实力的突出同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地理位置。营丘及其周边是为蛮夷之地,地方狭小“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且土壤条件差。

国家要发展,必须开疆拓土。

齐国周边分布着诸多古氏族、古国,相对于中原文明他们只能算作是未开化的民族,因此对齐国来说,生存发展的条件极为恶劣。

虽然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措施,理顺与当地土著之间的关系,但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常备军力,以防随时而来的侵略、入侵,比如与齐临近的莱夷、淮夷等。

因此可以说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状况,使齐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其二,文化背景对齐国军事文化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齐国源起东夷。东夷部族不仅具有优良的商业传统,同时也具有尚武风气。

齐被封于东夷族部族和国家聚居的区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其三,纵观齐国发展的历史‚从来不缺乏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霸业的开创者太公望,他之所以能够作为功臣谋士受封‚主要因为他在先周时期作为军师,起到出谋划策的关键作用。

他也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六韬》。

齐桓时期,管仲推进齐国的全面改革。军政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管仲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集中保留在《管子》一书中。

除了这两位,齐国还诞生了了孙殡、司马攘直、田单等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将领。

政治外交灭国

灭国手法除了经济和军事,在大国纷争时期不可忽略的还有政治外交上手段。

政治外交手段看似不起眼,不如军事手段直接,但是起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作用、桓管共政时期是政治外交手段运用的最为成功的时期。

管仲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提出了系统的灭国思想此外齐国在灭国过程中也遵循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和策略,不仅使齐获得利益,也使齐在诸侯中地位有很大的提升。

管仲认为除了经济实力的强大,灭他国还应该具备政治实力,对内应当勤政‚做到政治清明。

故曰“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

此处“器”是什么就是治理民众的方法,应当包括了法律、刑律、政令等。

只有治理民众方法得当,才能够做到“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齐桓公想要讨伐宋国,管仲却说“不可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肠。

同样体现了“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进行内政改革,对外举事才能“有济”无论是经济强大还是政治清明,都是齐国伐灭他国应当具备的内部条件。

在春秋时期要称霸一时,还当得到其他国家的拥护与支持,具有道德影响力在齐国征服他国过程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策略,如尊王攘夷、重礼轻币、近交远攻等等,这些策略反映了时代特征,并体现在灭国的进程中。

何为“尊王攘夷”“尊王”即尊崇周天子的权威“攘夷”即为了维护周王室及其封国的安全,而对外来的夷狄进行打击。

典型的事例就是伐山戎救燕。

燕国是周天下的封国,召公之后,受到山戎的侵扰,管仲本着“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的宗旨‚出兵救燕。

在这次征伐中,灭了山戎、令支、孤竹三个部族。

另一个典型事件是“迁邢存卫”。在这个过程中,齐国运用自身影响力,号召他国打退了赤狄的进攻。“迁邢存卫”也使得齐国在诸侯中形象大升‚纷纷归附。

这一策略贯穿于春秋中前期,文献记载中不止一次看到齐“帅诸候之师”勤王、保卫他国的记载。

精明的管理

齐国是春秋首霸,且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西周初年被封至公元前年为秦国所灭,近八百年时间里灭国无数,那么齐国对被其征服的国家是如何进行处置和管理的?这些国家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齐国征服各国运用了不同手段,且各国国情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服国土地的管理土地即领土,是形成国家的一大要素。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对外征伐的第一要旨便是获取一个国家的土地,从而达到扩展疆域的目的。

这在春秋前期并不常见,因为春秋前期的征讨大多是为了让被讨国执行宗法义务,或者对无道国家采取惩罚措施。

但进入到春秋中后期,周王室的权威下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便主要以占领土地为首要目的。

如何将服国的土地转而变为自己的呢方法其实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直接获得土地。

到了春秋中后期,尤其是进入战国时期‚被齐国所征服的国家,其土地几乎都被侵占,成为齐国疆域一部分。

除此之外,“迁地”也是获得土地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是拥有固定的疆域,以及在这疆域之内生活的人民,两者不可分离,在这基础上才建立起完整的统治系统。

中国古代将统治称作是“社稷”,社指土地之神,可以引申为土地稷,五谷,代指农业。

由此可见,固定疆域和“生活在疆域之内的人民”是不可分离的。

如果人民同土地分离,那么社稷也难以维系。

如果说一个国家连土地都没有了,人民都被迁往他处,那么何言统治的延续何言一个国家的主权?

当国家被迁往另一个地方后,必然会受到宗主国的监督,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制约。

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发展道路都不能决定,这不是附庸又是什么呢?

总结

王室的权威下降,导致其对诸侯的控制力降低。齐国也是在春秋中后期开始‚逐步摆脱王室的控制。

在内政外交改革中‚不断加强国家对常备军、税收、货币发行的控制。

此时的齐国已经开始具备了独立的主权。

随着灭国运动的深入,齐国不断征服其他国家,从齐国对服国的管理中‚也可看出主权国家和附庸国、非主权国家的区别。

附庸国的定义在《王制》中已有明确的说明,无非是地域狭小,没有宗庙祭祀权,附于大国。

成为附庸国是主权沦丧的前奏,彻底征服一个国家就是要逐步剥夺其主权。

剥夺宗教祭祀权、使得该国的国民和土地分离、废除国君甚至断其宗统,最终使服国的主权沦丧,彻底被灭亡。

0 阅读:16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