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还和女排保持联系吗?”
“当然,他最近刚捐了五百万,宴请郎平和一众女排队员。”有人回道。
要不是有人提起,许多年轻人几乎快要忘记这个名字。
但对于老一辈球迷来说,汪嘉伟曾是“排坛的第一飞人”,是80年代无数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
如今汪嘉伟已经70岁,再次出现在镜头前时,脸上布满皱纹,头发也早就斑白,身材没有当年挺拔,声音也低沉了许多。
可他眼里还有光,那是一种看尽风雨后的沉稳。
身边站着他的第二任妻子刘超英,气质端庄,衣着得体。虽年过半百,但看得出保养得很好,两人站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与安稳。
而远在片场的儿子汪崎,如今是一名新锐导演。
每一部作品里,总能看到对母亲的深情描写,也有父爱的缺席。
这个曾经在异国他乡长大的孩子,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的人生,也用作品回应父亲的那句“你永远是我的骄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排球进入黄金年代,女排五连冠举国欢腾,而男排,也有一位“天才飞人”悄然崛起。
这个人就是汪嘉伟。
身高1.93米,长相俊朗,爆发力极强。别人还在练基本功时,他已经能飞身扣杀,打出让世界都惊叹的“前飞”“背飞”战术。
1977年,22岁的汪嘉伟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杯赛上一鸣惊人。他不仅入选“世界六人明星队”,还被称为“世界排坛第一飞人”。
而汪嘉伟的人气,也迅速从赛场蔓延到大街小巷。据说当年全国粉丝给他寄的信,多到得用麻袋装。有女粉丝甚至说,“看到他,我都不想谈恋爱了,没一个男人比得上他。”
1997年,他又以主教练的身份回归中国男排,带着队伍夺回了失去15年的亚锦赛冠军。那时的他,已经42岁,却依旧激情满满,喊着“为中国男排再拼一次”。
也是那一年,汪嘉伟的人生重新进入聚光灯。
第二部分:一封假信引发的感情“车祸”如果不是那场乌龙,或许汪嘉伟和张洁云,早就成了体坛模范情侣。
张洁云是中国女排的主力二传,技术出色、外形亮眼。两人一个帅气飞人,一个温婉国手,是当年许多排球迷最期待修成正果的一对。
可惜,一场恶作剧改变了一切。
1980年,电影《庐山恋》爆火,女主角张瑜风头一时无两。两个上海女中学生看着张瑜和汪嘉伟的杂志封面,灵机一动,写信冒充张瑜向汪嘉伟“表白”。
汪嘉伟信以为真,开始了半年的通信。甚至在一次信中,他寄出了祖母传下的戒指,想“表达真心”。
消息曝光后,媒体一阵哄动。张洁云知道后选择了分手,好友郎平更是当面对汪嘉伟破口大骂:“你见异思迁!”
而真正的张瑜,直到两年后才知道这事。她满脸错愕地说:“我根本没写过什么信……”
这场风波成了当年体坛最大的笑话。张洁云心碎离开,汪嘉伟被嘲为“感情骗子”。曾经闪闪发光的国手,如今却陷入信任危机。
这一切,直到他遇见邓星,才开始慢慢缓和。
第三部分:婚姻如战场,聚少离多成隐痛
邓星出身名门,母亲是演员秦文,姨妈是影后秦怡,自己也是一名电影演员。1983年,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汪嘉伟。
第一次见面,汪嘉伟穿着球衣,带着阳光的笑。邀请她跳舞时,她忍不住笑:“你不就是那个被假张瑜骗的汪嘉伟吗?”
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成了恋人。
1987年,两人在东京登记结婚。婚后邓星为他生下儿子汪崎,汪嘉伟为了纪念怀孕地“长崎”,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但幸福并没持续太久。
1997年,汪嘉伟再次回国,担任中国男排主教练。那年,儿子10岁,邓星含泪送他去机场:“答应我,常回来看看。”
可接下来的几年,丈夫总是说:“太忙了。”电话匆匆,探亲很少,最多也只是短短几个小时的相聚。
1999年,男排战绩低迷,汪嘉伟压力山大。
那年春节,他只在家待了一周,又急匆匆回国。
邓星带着汪崎前去看望,儿子当场哭了,邓星也落泪:“你还是那个当年舞池中邀请我的人吗?”
2000年,汪嘉伟辞职回到上海,但两人感情已破裂。同年,他们正式离婚,儿子由邓星抚养。
这一别,就是各奔东西。
离开排坛后,汪嘉伟转身进入商界。
一开始并不顺利。朋友借名气行骗,让他损失上百万。但汪嘉伟没退缩,慢慢摸清门道,在石油、能源领域做出成就。
2006年,他再婚,妻子刘超英是刘华清将军的长女。她既有见识,也有管理经验,在他事业起步阶段帮了大忙。
如今两人常常一起出国旅行,偶尔参加公益活动。面对镜头,刘超英总是站在他身边,笑得温柔。他也会在采访中说:“她让我晚年生活安定了很多。”
而汪嘉伟和儿子的关系,慢慢也开始修复。
汪崎长大后,没走父亲的老路,而是选择了艺术。他考上伦敦艺术大学,拍摄的文艺片《离秋》曾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这部电影,讲的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一个漂泊异国的中国家庭的故事。观众说,看完电影那一刻,眼泪止不住。
首映那天,汪嘉伟特意飞去上海出席,现场对媒体说:“我这个儿子,比我当年还优秀。”
虽然汪崎如今仍未结婚,但父亲一直尊重他的选择。偶尔会催催婚,语气却不再强硬,只是希望:“别太晚。”
结尾:人生的赛场,汪嘉伟仍在奔跑
从“世界第一飞人”到亿万富商,从国家队教练到电影导演父亲,汪嘉伟的人生,像极了一场起伏的排球赛。
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荣誉,也有遗憾。
如今70岁的他,不再追逐球场上的呐喊,但依旧心系排球。他说:“就算不打了,血液里也永远有排球的基因。”
那个曾经让无数人仰望的名字,如今已经老去。可他的故事,依然值得被记住。
或许,这就是一个“老飞人”的最好归宿:不是飞得多高,而是在落地后,还能稳稳站住脚。
人家是人不是神,都70岁了,老了很正常,是人都会老很多人活不过70呢
儿子像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