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贡献突出,为何在元帅中只排第五?综合分析后,其实合理

彼岸幽雪 2024-04-10 11:00:57

在革命初期,当时的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国民政府执政,但却鲜有民心拥护。贺龙,作为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军事家,自幼就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勇气与胆识。

贺龙并非是一开始就站在共产党一边的人。他的选择,源自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的责任。当时,国民政府试图拉拢他,但他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那些高官的厚礼。他选择了一条更加险峻、漫长的道路,一条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贺龙虽然并未入党,但他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这场革命的火炬。他心中的信念,是那样坚定,以至于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这场决定性的斗争之中。起义虽然失败,但对于贺龙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回到湘鄂西,贺龙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他的眼中没有失败,只有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坚硬的意志。这支队伍,成为了后来红军的一大主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贺龙的贡献如此卓越,他的名次却只能在元帅中排在第五,这是为什么?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外的山林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此时,贺龙率领的20军正默默地集结,等待着这个国家的命运的转变。

南昌,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数不尽的历史记忆,但今天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里程碑。贺龙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

20军,这支由普通农民、工人和学生组成的队伍,将要发出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声枪响。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对革命的热情,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此刻,南昌起义的种子已然种下。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场理想的集结。贺龙知道,他们的行动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将革命的火焰传遍大江南北。

20军队伍整齐列阵,士气高昂。贺龙站在最前方,举起手中的军旗,向着天空挥舞。

南昌起义的号角吹响了,战斗开始了。贺龙率领的20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如猛虎般冲入敌阵,一时间敌人节节败退。

但这场起义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国民党军的反扑,20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们的意志没有动摇。他们坚信,只有牺牲与奋斗,才能换来国家的解放与人民的幸福。

这说明了,贺老总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领袖。他年轻时,勇敢地投身于革命,带着热血和信念,以及几乎空无一物的“带资入股”。

年轻时,他身负着梦想和渴望,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革命之旅。

他没有华丽的兵器,没有庞大的队伍,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们在山野中游击,和农民一起耕种,和工人一起劳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个人魅力得到了彰显,他的部下们对他的信任和忠诚如同家人一般。

随着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组织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推动革命的进程。贺老总并没有犹豫,他将自己的队伍交给了党组织,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更大的战斗之中。他的部队成为了革命的锋刃,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而当新中国初创期间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时,他再次挺身而出,带领着他的队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次,他不是为了革命的号召,而是为了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长征途中,张国焘分兵草地,企图胁迫中央南下。但贺龙坚决反对这一行径。他深知在关键时刻站队中央的重要性,因此在百丈关一役中,他与其他领导人一道,坚决挫败了张国焘的企图。这一决定对于维护中央权威、保持红军整体力量至关重要。

但是,张国焘并未就此罢手。在卓木碉,他公然宣布“另立”,试图分裂党的统一,甚至开除了几名中央领导的党籍。这种行为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危急时刻,贺龙展现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策。

贺龙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盲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将导致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联手向中央施压,使革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因此,在与张国焘的接触中,他坚定地主张团结,警告张国焘不可再行分裂。他的态度坚决而果断,为中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革命成功度过了这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贺龙的这些举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的发展,保持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那他为何还会排在老五,这就要讲到排在他前面的人。

"朱德老总对革命的贡献,无人可比。"这是谭震林口中的评价,言简意赅,却道出了朱德的伟大之处。

但这份评价的来历,却不只源自一时一事,而是来自于革命的漫长历程。回溯至南昌起义之前,那是一片蓬勃发展的革命热土。可当冬日的寒风袭来,革命的火种陷入低谷,似乎只剩无助和绝望。在这时,朱德老总挺身而出,他的言语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士兵们的心。

朱德老总的功绩不止于此。他带领革命军队,经历了赣南三整、暂避韶关、湘南起义,最终抵达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与策略中,朱德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智慧。

南昌起义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朱德老总凝聚力量的结果。他的鼓舞和领导让士兵们从绝望中振作起来,团结一心,共同转移。而这种团结和力量,成为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

第二名的彭德怀,这位湖南的儿子,革命家,军事家,他的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毛泽东曾赞誉他为“最好的战术家”,而朱德更是将他视为“一家人”。

1928年,正值井冈山的红四军遭受敌人多次“会剿”,士兵伤亡惨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正当局势危急之时,彭德怀率领着红五军的主力前来增援。他的到来,无疑是一股及时雨,为红四军带来了重要的支持。

彭德怀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更是在战略层面上的明智决策。他深谙军事,善于运筹帷幄,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彭德怀的率领下,红五军与红四军紧密配合,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最终守住了井冈山。

彭德怀的贡献并不止步于此。他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等重要革命活动,为中央红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人民军队的副总司令,他与朱德一同长期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名的林总,八路军115师师长,被誉为“铁血总司令”。他的部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从山岭到沼泽,从平原到森林,都留下了他们奋勇搏杀的足迹。在林总的带领下,115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四名的刘帅,则是八路军129师师长,以其冷静稳重而著称。他的军队常常在关键时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精心策划的战术常常能够出奇制胜,让敌人猝不及防。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刘帅带领的129师始终是八路军的一支精锐部队。

而第五名的贺老总,则是八路军120师的师长,被尊称为“铁骑将军”。他的部队以其快速机动和灵活应变而著称,常常在战场上展现出出人意料的战斗力。贺老总的指挥艺术在八路军内部也是广受赞誉,他的军队在许多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三位元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林总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他率领着四野军队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辽沈、平津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中,林总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大名将。

刘帅也在解放战争中崭露头角,他率领的129师在许多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贺老总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相对较为平凡,虽然他的部队也参与了许多战役,但没有像林总和刘帅那样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在军队内部,这种变化也引起了一些波动。有些将领开始对自己的地位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种不满情绪在军队内部悄然蔓延。

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这些争端都暂时被搁置了一旁,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最终战胜敌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虽然内部存在着一些矛盾,但在战场上,三位元帅和他们的部队依然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同时,这样的排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虽然在军事领域中,排名往往以军衔高低或指挥权大小为依据,但在中国解放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排名却更多地受到个人的战绩、影响力以及所承担的责任所影响。

四野(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之所以排在前列,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军事才能出众,更因为他们在解放战争中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的战功显赫,对党和军队的贡献不言而喻。

而贺龙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也有显著的战绩,但他主要负责的是后勤物资的筹集,而非野战军的指挥官,因此在这样的排序中自然排在林、刘等人之后。

至于陈毅,虽然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名义,但实际上他在战场上的指挥并不明显,而更多地是在地方政治和行政方面发挥了作用。这种综合考量下,他的排名也就较为靠后。

这种排序方式不仅考量了个人的军事才能,更兼顾了个人在解放事业中的贡献以及所承担的职责。

因此,即便在军事指挥上并非最高位,但这些领导人的战功与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值得在历史中被铭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阅读:295

彼岸幽雪

简介:一杯浊酒,一首古诗,畅谈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