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并非仅因吃,医生提醒:5大因素常被忽视,需警惕!

悬泉大瀑布 2025-04-25 14:54: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临床门诊中,常有患者困惑不解:"医生,我平时饮食已经很克制了,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事实上,高血糖并非单纯由饮食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22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约1.16亿,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对血糖升高的真正原因知之甚少。

高血糖并非只是饮食问题,它是指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正常空腹血糖应在3.9-6.1mmol/L之间,而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

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便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多因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则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相对分泌不足。中国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比高达95%以上。那么,除了饮食,究竟哪些因素正在悄然升高我们的血糖?

临床实践表明,以下五大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

第一,遗传因素。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研究显示,若父母一方患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增加40%;若双亲均患病,风险可高达60%。

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即使生活习惯良好,仍会出现血糖异常。但需明确,遗传只是提高了患病风险,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仍能有效预防或延缓发病。

第二,压力与情绪。现代生活压力与负面情绪常被忽视,但对血糖影响显著。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会释放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

减少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的调查发现,持续的心理压力可使空腹血糖平均上升0.5-1.0mmol/L。

第三,睡眠不足。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表明,近70%的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而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证实,连续一周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可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30%。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增加饥饿激素(贪食素)分泌,减少饱腹激素(瘦素)水平,进一步加剧血糖波动。

第四,缺乏运动。生活方式是高血糖的重要诱因。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消耗器官,运动不足导致肌肉摄取葡萄糖能力下降,加重胰岛素抵抗。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中,近90%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不足。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30-40%。

第五,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等。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3倍。

许多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服用β阻滞剂后出现血糖异常,是因为这类药物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因此,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

高血糖的识别并非总是明显。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早期往往不典型或无症状。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统计显示,我国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这主要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或被忽视。

当出现持续性疲劳、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反复感染等表现时,应警惕血糖异常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首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倍。

眼底病变、肾病、周围神经变发生率分别为34.5%、27.9%和30.8%。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高血糖的治疗需个体化、全方位管理。药物治疗方面,一线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李明教授团队研发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不仅能有效降糖,还可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功能。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这类新型降糖药能使HbA1c平均下降1.0-1.5%,对糖尿病及肥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血糖管理的黄金标准是"四位一体":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饮食上应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

心肺功能正常者推荐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2-3次抗阻训练;血糖监测应规律进行,1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2型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季度检测一次HbA1。

在血糖急剧波动时的家庭应对至关重要。低血糖(血糖<3.9mmol/L)时,可迅速口服10-15g碳水化合物(如100ml果汁或3块方糖),15分钟后复测血糖。

如无法口服,家属可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高血糖危象时,应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大剂量注射胰岛素,以免引发低血糖甚至休克。

预防才是管理高血糖的最佳策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使高危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58%。具体包括: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18.5-23.9kg/m²)。

选择低GI食物,如粗粮、蔬菜;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有家族史者;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科学减压;45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体检一次;限制酒精摄入,戒烟。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发现,每天摄入25-30g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使餐后血糖平均降低20%。尤其推荐燕麦、豆类、芦笋、洋葱等食物。

此外,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最新研究表明,增加维生素D和镁的摄入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积极作用。高血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从个人角度,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从社会角度,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消除对高血糖的认知误区。只有正视五大诱因,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血糖,远离糖尿病带来的健康威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8-89.

[2] 王维, 郭立新, 李光伟.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策略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 38(2): 97-106.

[3] 杨文英, 纪立农, 翁建平, 等.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13(1): 10-6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