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役军医到文学新兵:“雪域老兵吧”圆了我30年的笔尖梦

雪域情 2025-04-26 09:38:03



结缘“雪域老兵吧”,结识茂戈

李义忠

认识茂戈是在“雪域老兵吧”,他是平台的负责人。我俩至今还未谋面,不过他已经在我脑海里,像一位久经沙场的雪域军人形象,就是他帮我完成了我的文学之梦。

——题记

话说4年前的一天,我读到一篇雪域老兵的文章。是曾经在第41医院工作过的小战友佘忠兰老师的佳作,兰盼太阳是她的笔名。她已经是“雪域老兵吧”中重量级的文学老师了。

读”雪域老兵吧”的文章,把我带回魂牵梦绕,从军几十年的第二故乡——西藏高原。文中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昨天。虽然,自己热爱文学,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医生能与文学沾边吗?

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记笔记,说得好听点,就是习惯写日记,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吧。好像是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脑子笨,害怕事情多了,记不住,就喜欢记下来。不管是学医学知识、政治学习,还是上军医学校学习、进修,还是各种考试前的复习,我除了背诵,就是一个字,用笔写一遍,如果,觉得不保险,那就再写一、二遍,不是说笨鸟先飞吗。记得我的父亲(祖传中医、他曾经上大竹专区卫校和重庆中医学院学习),在我刚接触医学时,就让我死记硬背,而且还是用毛笔抄写我学习的中医学书籍,其中,400味药性、珍珠囊药性,简易药性,烫头、脉诀、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等四诊八纲,伤寒论、金匮要约、中医骨伤科等。

其中,有一个理由就是那时候买不到医学书籍,借来学习了要还的,如果,记不下来,想有一本自己的书随时可以读、查阅,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抄下来保存,成为自己的书了,毛笔抄写的书还能长期保存。哎!学习就是个苦差事。这样一来就培养了我的学习好习惯(自我感觉)。当然,反复记忆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笨人的笨办法)在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助力作用。

爱好文学,是小时候就有的梦想。从蜀到西藏,人生经历了多少个春秋,一个懵懂少年参军进入雪域高原,从新兵开始,成长为高级军医,军旅近30年,医疗保健陪同首长视察边防,下边防部队抢救危重伤病员,在医院处理日常工作、进修学习、走过多少山山水水、经过多少人和事,多年来一直有这个念头,用笔书写那些经历。我假装斯文舞文弄墨几年,从记忆中梳理出来,就是一些回忆文章,待字闺中,说白了就是一笔流水账,没有多少文学语言,有人说是清水房。打印好寄给原老部队的笔杆子任干事,请帮我看看,核实修改一下。他回信告诉我,内容太多太长,他视力不太好,大致看了修改了,仅供参考。文章可以分类写人、事件来叙述,中心意思明确,什么都想写,是什么都写不好,不要长篇大论,控制字数才有人阅读,太长没有人看。

写作也是一件辛苦而愉快的事,当然,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不过我从医数十年,没有其他爱好,从来就没有打麻将的兴趣,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书呆子”的绰号就是这样得来的。

按照他的建议,再修改、补充、修改,不过稿子比较粗糙,心里就想去闯一闯。看了小佘老师的文章后,壮起胆子问她,我有回忆稿子可以往哪儿投?她说给”雪域老兵吧”投,你加茂戈老师的电话,用电话加他微信,就可以发稿子给他。没有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了茂戈老师微信,还好茂戈认可,加了我微信,2021年9月初,我忐忑不安地把那篇处女作《我心中的第三野战医院》发了过去,大约过了几天,茂戈发给我校阅,告诉我计划什么时间推出。我曾经抄过稿子,晓得校对也做过,不过那时没有电脑,只是在稿子上校对。用电脑校对是大姑娘上轿子头一回,不知道如何描述。我自作主张想到茂戈老师是用电脑编辑嘛。就按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描述几行第几个字。结果,就闹笑话。茂戈老师回复,电脑、手机编辑文档(版本)不一样,你说的是什么?你就直接说是哪一节,需要修改哪儿。反正我也没有弄懂,后来,他又发给我校阅样式,我还是一知半解没弄明白。我校阅提示修改后发给过去,待到推出的文中仍然有错的地方。请茂戈老师再次修改。他修改后我一读还有错呢。心想请茂戈老师再修改。茂戈老师回复说,我们平台只能修改一次,其他,平台无法修改,以后校阅时,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次全部告诉我。笑话一个接一个,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而弄得茂戈老师不知如何是好。哎呀!可把茂戈老师折腾得够呛。

我不晓得雪域老兵的投稿情况,有什么规矩,心里第一篇这么简单就能推出,就想多投几篇稿子吧,发过去文章是否要得,又不好意思打扰茂戈老师。记得去年有一次就给茂戈老师发了几篇,结果,好久没有消息。我想可能不会用了,要不就茂戈老师没有收到稿子,或者太忙没有时间看;也可能是微信系统自动翻篇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实在忍不住大起胆子问茂戈老师,我连续发的稿子,是不是要不得呢?茂戈老师回复说,是吗?那你再发一次过来呢。我估计是稿子太多了,的确是没有收到呢。所以,也就放下速度来偶尔写点、修改、再修改把可能出错的修改,等待有机会发过去。有一位文学老师告诉我,平台是为大家服务,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不能每天都发你的稿子吧。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是报刊发表文章,各个出版社每天收到全国各地堆积如山的稿件,出版社根本就没有时间把所有的稿件,都整理和审阅完,不像现在有电脑编辑和处理,网络传输方便速度快。据说某位编辑,有一天从一大堆文稿中顺手抽一篇来看,结果,一篇优秀文章和人才就脱颖而出,后来成为国家优秀作家。他说得对,平台每天收那么多的稿件,茂哥老师是多么辛苦呢。

今年走近雪域老兵第4个年头了,记得在茂戈老师的精心编辑下,我2021年写的《黑鹰——紧急起飞》一文,获得2022年第三届“雪域老兵文学奖”优秀奖。是雪域老兵和茂戈老师对我的鼓励,也让我这个文学新兵受宠若惊。近两年除了写军旅外,也尝试写点其他文章、征文,有的也在其他地方报刊、平台发表也有获奖。这些都得益于雪域老兵、茂戈老师的鼓励和鞭策。

有人告诉我,丰富的军旅生涯就是一本没有打开的书,是一笔没有金钱衡量的财富。那些流逝的岁月,就是一段故事。要把经历变成故事,就需要用笔记录下来,展现给读者和自己。可能与我职业关系,书写病例、医学论文一样。哪些日记、收藏的相关资料,包括家庭、战友、同学之间的来往信件、照片等。就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原始的记录、回忆整理、采访战友、收集资料,完善核实就成为一本书。

与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茂哥老师网络相逢,由此结下了一段难忘的军旅文学情谊。常言道,相逢何必曾相识,军人的军旅情是相通的。我能结缘”雪域老兵吧”,认识茂戈老师是幸运的。他就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一样,在雪域老兵中运筹帷幄,给热爱文学的老兵们纵横驰骋。茂戈原是原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学创作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和西南六省(市)作家高级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军内外发表了数百篇文学和诗歌作品,获得全国全军30多项奖,发表有长篇、中篇、短篇、诗歌集等很多作品,现主办“雪域老兵吧”。

读雪域老兵的文章,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军旅文章,让我又回到了军营,读着读着犹如身临其境。

前几天茂戈发群里,“雪域老兵吧”在前段时间在西藏公众号平台位居首位,不能不说茂哥老师无处不在为平台操劳,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

雪域老兵吧,雪域军人的家。结缘雪域老兵,茂戈老师圆了我的文学梦。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义忠: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和第三野战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

作者:李义忠

0 阅读:0

雪域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