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含义吗?叫对名字很重要!

万岁爷 2025-01-22 15:48:36

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识和了解的过程好像越来越容易了,也许相识没多久,就能够毫无顾忌地交谈,从生活中的小事谈到广阔的宇宙。然而要是把时间回溯到古代,想要认识一个人那可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咱就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苏轼,他姓苏,名轼,字子瞻。现在的人早就突破了好多社交“阻碍”,能够深入地交流了,可古人那会儿却还得为能准确记住对方的姓名字号而发愁呢。

实际上,要想把古人那些复杂的称谓规则完全弄明白,只需要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你是哪一家的?二是谁的地位更高贵?三是你有啥特点?

一、姓氏:你是哪个姓的?

在原始社会那会儿,人们对婚姻制度没啥明确的认识。繁衍子孙只是一种本能行为,要是男女双方看对眼了,就会一起生孩子。

一直这样下去,问题越来越明显,因为没有血缘上的区分,近亲生育使得后代的身体状况不断变差。祖先们很是发愁,心里明白要是再这样下去,后代身体“不行”很可能会变成平常的事。

于是呢,有人灵机一动,想出个主意:把同一个母亲生的孩子都打上一样的“记号”,用这个来分辨血缘关系,而这个最早的“记号”,就是姓。

伴随社会的进步,进入到父系社会时期,孩子的姓氏由随母姓转为随父姓。与此同时,家族逐步扩张,许多孩子开始离开原来的家族,自己另立门户,构建新的部落。

为了使分出去的家族成员在相聚时可以清楚地知晓彼此的归属,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分标识——氏。氏是用来对同姓之下的不同部落分支加以区分的。就像很有名的孔子,他是子姓。

到了秦汉的时候,姓和氏慢慢地趋向融合,一块儿被统称为姓氏,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家族标志。

二、名字:哪一个更为尊贵?

在古时候,老祖宗们对尊卑有序特别重视,不同辈分、身份的人彼此称呼时,有着很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搞混。正因如此,古代的孩子一般会有两个称谓——“名”与“字”。

首先来说说“名”,要是给孩子起个小名叫“靓仔”,那这儿的“靓”就算是名了。名是非常正式而且具有私密性的一种称呼,只有长辈以及地位高的人才能用。孩子大概出生三个月上下,长辈就会很严肃认真地给孩子起名字。这名字蕴含着家族的期望、长辈的祝福,会伴随孩子一辈子,是孩子身份最初的标识。

相对应的还有“字”,像大家都知道的“孔明先生”,这里的“孔明”就是字。字一般是孩子长到一定岁数时才会有,女孩到了 15 岁,男孩到了 20 岁。

在古代,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差不多就要进入成人社会了,取字就是成人礼的一个标志。字呢,是让晚辈称呼长辈、平辈之间互相叫的。那时候,没结婚的姑娘常常被说是“待字闺中”,意思就是还没到取字、谈婚论嫁的时候呢。

这么着,长辈用“名”来叫晚辈,能充分体现出其威严来;而晚辈跟晚辈或者平辈之间呢,就用“字”彼此称呼,这样尊卑关系就很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这么说吧,大家得清楚,在古时候,直接叫别人的名字是不合礼数的,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礼仪规则的明显冒犯。

三、别号与谥号:您属于啥性质呢?

名与字属于正式的称谓,对人们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秩序起着规范作用,另外,古人还有别的称呼,都叫做“号”,要是再细分的话,有两种类型。

其一为别号,这跟现代的笔名有些相似,有着很强的个人特性,是个人依照自己的经历、兴趣、理想来选取的,既能够成为自我的一种展现,也有可能是别人按照对其的印象给予的。

好比说,陆游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放翁”,就这俩字,把他想要摆脱世俗的捆绑、寻求自由随性的内心想法完完全全地体现了出来;诸葛亮的号是“卧龙”,生动地展现出他虽在隐居但胸有大志、等待时机有所行动的情形;而庞统被称作“凤雏”,这是别人根据对他才能的赞赏、潜力的肯定所给予的称呼。这些别号就好像是个性的标识,能让人很快地感受到人物的独特韵味。

其二为谥号,这是古时帝王或者高官离世后所得到的特别称号。谥号把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行事高度浓缩地进行了概括,是后人对其做出最终评价的一种方式。

举例来说,岳飞的谥号为“武穆”,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对他一片忠心、为国家和家园勇敢抗击敌人、毫不畏惧地奉献牺牲的精神的赞扬;再看周幽王,他的谥号是“幽”,这是后人对他沉溺于女色、把朝政荒废掉、致使国家灭亡的严重后果的强烈指责。

不管是啥样的“号”,在某种程度上都好比是一份个人的“简历”。

在古代,姓氏、名字、字号都有着各自特别的作用。姓氏就好像家族大树的基础和枝干,姓决定了家族的源头,氏区分了部落的分支;名字是用来辨别每个人的,名体现出亲昵和敬重,字展现出礼仪和尊重;字号是个人形象的一种拓展,活着的时候取个别号来抒发情怀、表明志向,去世后留下谥号让别人去评价。

真没想到,就一个普普通通的称谓,其背后居然蕴含着这般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严格的礼仪准则,这着实让人慨叹古人在名分礼仪方面的那份执着和讲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