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天吃几顿饭?出土的古代竹简有答案,原来古人吃饭这么讲究呢

鹤壁焦点 2024-05-08 18:48:46

古代人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制度。饮食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极为重视。你或许会觉得吃饭只是填饱肚子,但古人却将其视为一种仪式,一种展现社会地位和尊严的方式。而这种文化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奢侈,但却展现了古人的饮食文明和礼仪观念。

出土的古代竹简记录了古人的饮食习惯和规定,这些竹简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们是如何进餐的。据竹简所载,古人吃饭的方式不同于今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礼仪是经过法律规定的。

在秦汉时期,皇帝每天四餐,分别是平旦食、昼食、晡食和暮食。平旦食就是在天刚亮的时候吃的。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早餐。而这个“天刚亮”其实并不是说日出的时候,而是在天还没亮透的时候,也就是在清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吃第一餐了。昼食则是午餐,晡食和暮食则相当于现代的下午茶和晚餐。

这些吃饭的时间和次数并非随意安排,而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贵族也一样,他们享受着每日三餐的待遇,食品的数量和品质都比较不错。

但百姓的待遇就不如皇帝和贵族那般优越了。按照法律规定,百姓一日只吃两餐,早餐和下午餐。早餐和下午餐的餐量也远不如皇帝和贵族,粟不是粟米,而是粟米脱壳前的谷子,每餐的标准只有三升谷子脱了壳也就480克左右,还不到一斤。

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享有不同的饮食待遇,而这种待遇甚至还影响到了囚犯。

在古代,囚犯的饮食也受到了法律的约束。根据法律规定,负责筑墙或和筑墙劳动量相当的囚徒,由于工作强度最大,因此早饭可以吃半斗,晚饭吃三分之一斗,也就是说早饭的标准比百姓多一点,晚饭则差不多。

而负责做土工、杂役和站岗的囚徒,则因为工作强度较小,饭量和女囚徒一样,无论早、晚饭,均为三分之一斗。而被判处“饿刑”的囚徒,因为接受的就是饥饿的刑罚,肯定不会让他吃饱,所以一天只能吃一顿,标准是三分之一斗,保证饿不死还很难受。这些法律规定严格约束着囚犯的饮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和等级观念。

在古代,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仪式和礼仪。竹简中甚至还记录着就餐的礼仪和规矩。古人倡导礼貌用餐,餐前手要清洁,不可低头只顾吃,更不可用筷子、汤勺在餐盘里来回扒拉。而就餐时还要注意不同食品的不同就餐方式,比如黏米饭要用手去抓,而不是筷子去夹。湿肉可以用牙咬断,但干肉就要用手撕劈。保持环境整洁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饭后应起身帮助收拾碗碟,作为主人,还应劝客人坐下。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等级制度和严格的饮食法则已经逐渐淡去,留下的只有史料和竹简上的记录。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再有明确的等级差别,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饮食权利。但我们也应该缅怀古人的智慧和礼仪观念,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文明用餐的习惯,尊重食物、尊重他人。说到这里,你们谁知道,现如今我们一日三餐什么时候吃最合适吗?

现如今一日三餐的进餐最佳时间?

现代人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更多是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安排来确定。但是,根据营养学家的建议和生物钟的规律,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最佳的进餐时间。

先说说早餐。早晨是一天中身体需要能量最为迫切的时候,因此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最佳的早餐时间是在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内,这样可以启动身体的新陈代谢,补充一夜消耗的能量,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

接着是午餐。午餐的最佳时间通常在上午工作或学习了几个小时之后,大约是在中午12点到下午1点之间。这个时候身体需要能量来应对下午的工作或学习,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午餐过晚导致下午出现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最后是晚餐。晚餐的最佳时间应该在下午工作或学习结束后,即傍晚时分,大约是在下午6点到8点之间。晚餐的时间不宜过晚,因为过晚进食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容易导致肥胖和睡眠质量下降。

0 阅读:136

鹤壁焦点

简介:鹤壁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