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戏曲艺术中心项目设计竞赛第二名方案

GA环球建筑 2023-12-20 16:16:33

△ 联通江湖的武汉戏曲中心 ©PES+UAD

△ 再现促进竞争与交流的“戏码头” ©PES+UAD

△ 票友和萌新都愿意前来的梨园 ©PES+UAD

设计联合体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PES-Architects Ltd.

项目地点:湖北武汉

方案状态:竞赛第二名

总建筑面积:89500平方米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2023年2月到10月,PES联合浙大院参与了武汉戏曲艺术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最终获得第二名。这次竞赛对设计团队而言,是一场异常艰难而又收获满满的特别经历。在尘埃落定之时,我们特别希望以此为契机延展探讨:当“具象”在某种程度上统领当下市场的情况下,一座城市的文化公共建筑是否应该拥有表情,又是否能凝固城市的精神?建筑还有可能作为Grand Art存在?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

对于当下的建筑师,可能唯一会庆幸的是:我们能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行业与人生,甚至还有机会,以具体的方式表达我们当下的体会。在这个项目中,是传统戏曲本身给予了我们持续的思考与继续的勇气。

回顾过去大半年武汉戏曲艺术中心的设计过程,于我们来说,其首先是一场发现之旅:风云际会间大码头的潮起潮灭,无常世事里对手知音的相视一笑,划破夜幕后流星的转瞬即逝;荣光与落寞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张张明艳的脸,一座座不屈的高峰。

△ 联通西区中心内外的梨园 ©PES+UAD

唏嘘感慨如此多从前未知精彩的同时,我们特别希望能用建筑的语言拨开误解的迷雾,为这段未尽的传奇在江畔刻下一个印记:孤独的舞台上,有一些人通晓了脸谱中的暗语,见过天地又找到了自己;有一些故事传唱了千年,在每一个时代与不同的人相遇,激发出特别的意义,有一些精神亘古不变,至今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 再现促进竞争与交流的“戏码头” ©PES+UAD

△ 可作为茶园剧场运营的汉剧团剧场 ©PES+UAD

“现代”的戏曲与“熔炉”的码头

拿到任务书的第一周,充斥着我们对传统戏曲深深误解的忏悔。搜索一下,大部分的戏曲艺术中心会以飞檐斗拱、红墙绿瓦作为标志。纵然,中华戏曲初音可从2600年前,优孟于楚庄王前演傩戏、屈原在汨罗江畔诵九歌算起。但成熟的音韵甚至造型体系并没有那么久远。

△ 梅兰芳与其祖父梅巧玲旦角扮相 图源网络

为大家熟知的梅兰芳先生,其模仿古画而创的“古装”扮相被认为成熟于1914年,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罗皮乌斯的法古斯工厂在三年前建成。五年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亦有了民众乐园,是容纳多个剧场、共有4500剧座的“现代建筑”。甚至可以说,中华戏曲的成熟是随现代而生的。

△ 德国阿尔费尔德法古斯工厂(左)与武汉民众乐园(右) 图源网络

△ “戏码头”的内与外 ©PES+UAD

另一件反直觉的事:中华戏曲九大种(亦有其他分类意见)。虽多以地方为名,但绝大部分并不是独立发展,而是在与其他戏种的交流融合中走向完备。清末明初的武汉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熔炉,纳八方腔调的码头提供了融会贯通、新旧更迭的天然舞台。1907年,汉口的贸易额超过广州、天津,世界几乎一半的茶叶出自这里。汉正街上千家戏院,传唱中国最全的曲调。

△ 戏曲的成熟来自于各派的交流融合 ©PES+UAD

本土的雅调汉剧融合四大派绝活,终成教科书般的黄金叙事系统。无乐器伴奏的黄孝花鼓进入码头,融各家之长,终入大雅之堂。而码头出发的汉调艺人将西皮与二黄杂糅在一起形成皮黄腔,真正让京剧名扬天下。不但如此,新兴的话剧,东来的狂言,西入的歌剧、芭蕾都被白热化竞争中的各家整理进自己的宝箱。

△ 汉、京、楚剧种扮相 图源网络

水袖不会自己就轻松翻飞,唱腔也不是生来就婉转悠扬,戏是人后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持续不断把自己逼到极限后的灵光一闪。我们敬仰留下名字的高山般的大师,是因为他们对过往抱持敬意,对世代保持敏感,永远求新求变。

△ 汉剧大师陈伯华向京剧大师梅兰芳学习手势 图源网络

高山

从故事到初始图像的过程,大家并没有经历太多的挣扎。一开始,唐代钱起名篇《省试湘灵鼓瑟》中的场景——“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就蹦到眼前。对于任务书要求的汉、京、楚三个剧团,设计团队全票通过,将其以群峰并立汉江畔的意向排布于场地北侧。

△ 设计意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PES+UAD

但直到现在我们也难以理清这种设计思考与具象表达之间的关系,承认了具象似乎不是在正经讨论建筑,不承认又是糊弄自己。但不管马赛公寓是不是未来的轮船,都让我们心疼于大师对阳光闪闪未来的乐观预期,也不论悉尼歌剧院是不是海上的风帆,亦能让人瞬间置身于那个年轻人在港口鼓起,无畏而又自由的风中。好吧,不如承认语言的局限与意向自身的广袤。

△ 汉江畔有明确棱角的形体 ©PES+UAD

无论在世界上何处,山都是岿然不动的,并立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守望。戏曲中心所在的琴台是汉江汇入长江前的最后一程,我们希望做的是以有明确棱角的形体定格那些千帆过后矗立不变的高峰,同时也给予这弯自秦岭远道而来的水以一个肯定的句号。

△ 汉、京、楚三个剧团被置于面向汉江的三座“山峰”内 ©PES+UAD

△ 楚韵·乡土佳音 ©PES+UAD

△ 京腔·海纳百川 ©PES+UAD

△ 汉调·二黄雅乐 ©PES+UAD

流水

很难再找到一个城市像武汉一样,被水如此深地塑造。这里曾是古云梦泽边缘,人类的持续活动使之逐渐演化为今天的千湖之所,受限于早年的泽国,其初期历史并不算出众。而横贯中国腹地东西向的长江与来自文明核心的汉水汇聚于此,也注定了此地没法平凡太久。

△ 项目所在地:被水深深塑造的武汉 ©PES+UAD

明成化初期的汉江改道更奠定了汉口大码头的基础。在此之前,汉江靠近南面湖区,现在的武汉区域只有长江两岸的汉阳与武昌两镇,而切向北面的新汉江在原本的汉阳分出了北面的汉口新区,江南的汉阳仍沿用旧名。而原本荒芜的汉口沙洲在清末的大变局中有了新的使命:缓坡好停船,商业活动逐渐兴盛,后来的租界也选择在了建设还较为稀疏的汉口。

△ 汉江改道创造了汉口 ©PES+UAD

改道的汉江被龟山所束缚,游动的江水被堆积的沙洲禁锢,最终在江口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汉江、琴台、月湖、龟山格局。而江湖之间的琴台,正是戏曲艺术中心所在地。

△ 明末《江汉揽胜图》,左侧高塔为黄鹤楼,中间为长江,右侧即是龟山、月湖、琴台及晴川阁 图源网络

△ 左: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右: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图源网络

△ 汉江、琴台、月湖、龟山格局 ©PES+UAD

琴台也是流传中伯牙子期故事的发生地,当时社会地位高的伯牙操琴,位低的子期偷听,被发现后只有子期能讲出琴声中的高山流水。一直疑心这两个词作为中国艺术极早的记录并不是巧合,坚毅的山峰与流动的水,几乎可以解释一切艺术, 而不以阶级与地位区分的艺术则一定是触及了人的本质。

△ 《富春山居图》(上)与戏剧手势(下) 图源网络

中国的戏曲艺术极能体现两者。试试这些手势,要如背负高山般用尽全力才能显出似流水毫不费力的自然。(也疑心李小龙的名言“be water”是深谙此中关隘。)

△ 脸谱也是面上流淌的云烟 图源网络

这种滴水穿石般的刚柔相济,是在设计初期我们特别想抓住的意向。而想象流水在刚毅的形体上切割出光、风、人、声音、戏影自由流动的空腔,也是设计瓶颈期支撑我们的主要动力。

△ 水的踪迹:当代水墨画太湖石,作者:刘丹

△ 水的踪迹:设计草图 ©PES+UAD

流水在中间层切割出三大剧团的共享部分,也将剧团体量划分成三明治式结构。各自的剧场位于顶部,舞台可以面向汉江打开。下部设置各剧团门厅与非遗展厅。中间是24小时开放的梨园。

△ 汉、京、楚剧团三明治结构 ©PES+UAD

△ 三个剧团剧场的舞台都能以汉江为布景 ©PES+UAD

三剧团小剧场前厅,如长卷般展开,运营时可分可合。垂直叠放的中剧场与实验剧场被置于面向月湖的西南侧。前厅盘旋向上,亦是琴台唯一的公共观景塔。视线可从近处的月湖,到中景的龟山,再上一层甚至可远眺晴川阁与长江鹦鹉洲。

△ 长卷—汉、京、楚剧团前厅与立轴共享剧场前厅 ©PES+UAD

△ 长卷—汉、京、楚剧团前厅 ©PES+UAD

△ 立轴共享剧场前厅 ©PES+UAD

△ 前厅面向龟山 ©PES+UAD

梨园

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丰富来自于多元的碰撞,戏曲的发展完美诠释了这一点。没有清末民初那场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思想交汇,今天就不会有百花齐放、而又生动成熟的中华戏曲体系。

受此启发,我们希望可以再现一个促进竞争与交流的戏码头,一个身段腔调可以在不经意间流转的信息场,一个无论是票友还是萌新都能容易进入的戏曲世界

△ 能自由进入的梨园 ©PES+UAD

武汉现有的汉剧团、京剧团与楚剧团有各自的活动范围,未来若欲共聚琴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戏曲艺术中心必须做到实际的自由与开放。

△ 梨园设计过程意向拼贴 ©PES+UAD

这种开放性主要靠位于中间层的梨园区域体现。起伏变幻的地形,自然地联通江湖与东西,形成活动空间的停顿与关联,亦成为江湖间一座隐藏的沙洲。

△ 隐藏的沙洲 ©PES+UAD

各家剧团在此设置活动室,室内的戏曲互动可以扩展到半室外沙洲上,各剧团也能独立管理。梨园中间是露天戏院,周边辅之以茶馆、咖啡亭等各类服务空间,留住琴台来宾。

△ 戏曲互动、露天戏院、展览、茶馆、咖啡亭、观景台等混合功能空间 ©PES+UAD

沙洲般的梨园也将戏曲中心周边一侧硬朗、一侧柔和的形式语言统纳在一起,构成拥江湖入怀的观景场地。我们一开始的设想是在这里形成一个园林式的场域,随着设计的进展,对宽广汉江的逐渐熟悉,复杂的园林被抽象为起伏的地景,视线的过分阻碍被减少,构成自然勾连不同方向,便于来宾顺畅进入的戏曲领域。

△ 梨园似一张柔和的地毯,将周边统纳在一起 ©PES+UAD

△ 梨园将琴台大剧院和琴台美术馆联系在一起 ©PES+UAD

△ 梨园将汉江和月湖联系在一起 ©PES+UAD

湖园

湖园的设计始自对琴台现状的思考。三镇中心的琴台风景不俗,靠近龟山、晴川阁、汉阳铁厂旧址等一系列重要城市节点,还容纳了一系列城市文化设施,但这里依旧人气寥寥。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尽管场地东面的琴台大剧院与西侧的琴台美术馆设计思路不同,但实际的运营中,开放程度都比较低,整个琴台可游的路径较为有限,可体验景观的变化较少,更缺乏公共的服务设施。戏曲艺术中心是最后的机会,可以系统设计可达性高的公共空间。

△ 湖园作为建筑的延伸 ©PES+UAD

昆曲新剧《浮生六记》,团队成员都很喜欢。源自清朝无名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以作者与妻陈芸闲居沧浪亭畔时,怡然自得的生活为始;而伉俪两次遭逐,颠沛流离中陈芸病死他乡,沈复备尝艰辛。2008年该作被改编成同名京剧,2018年改为昆曲,并在沧浪亭原址上演,芸娘百年魂归。

△ 《浮生六记》园林版海报 图源网络

由此苏式体验启发,在千湖之地的戏码头,我们希望能更多的利用月湖景观,将游览路径绵延到水面的湖园,创造更多看与被看场景的同时,设计有武汉特色的戏曲场地。湖园日常既是票友练功吊嗓之处,又可作为实景戏曲表演地。未来,更多的舞台设计可能在山水实景中展开。

△ 更多的舞台设计可能在山水实景中展开 ©PES+UAD

江湖

黑奴的劳动号子布鲁斯诞生于美洲甘蔗园,被逐渐加入吉他、贝斯、鼓,并进行电气化改造,成为今天几乎所有流行音乐的基础。

上海大剧院在2019年重编《浮生六记》,另辟蹊径,以实景与幻境双向流动的结构重排整个故事,吸引许多原来不看戏曲的年轻观众进入剧场二刷、三刷。

在这趟戏曲之旅的尾声,我们想说,戏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中华戏曲是流淌的河,穿越时代,连接众生;映照的每一张脸都微微改变了它的面貌,同时它也在每个人生命中留下了印记。江湖和艺术编织的传奇会继续,戏码头武汉将诞生更多的精彩。

△ 戏码头:江湖和艺术编织的传奇 ©PES+UAD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PES+UAD

△ “梨园”层平面图 ©PES+UAD

△ 首层平面图 ©PES+UAD

△ 小剧场层平面图 ©PES+UAD

△ 剧团办公层平面图 ©PES+UAD

△ 剖面图 ©PES+UAD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汉戏曲艺术中心

项目类型:观演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武汉 · 琴台

业主单位: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方案

设计联合体: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PES-Architects Ltd.

PES设计团队成员:Tuomas Silvennoinen、Jyri Eskola、赖林莉、谢方洁、冯钰、窦剑、梅蓝月、谷梦雪、彭彦、 Jarkko Salminen、许敏敏

设计时间:2023年

用地面积:391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9500平方米

容积率:1.47

观演席位:800(中剧场)、350(小剧场,共三座)、300(实验剧场)

效果图制作:Keytostars

动画制作:大蛇动画

多媒体制作:成都睿客汇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3-12-20 19:47

    戏曲在人不在建筑。当然,希望这不是个以戏曲为噱头套钱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