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市场内卷化愈演愈烈的当下,用户对“性价比”的定义早已不再局限于参数堆砌,而是更全面的体验。
关键当友商还在用“塑料机身+缩水配置”拼低价时,红米Turbo4 Pro却开始走出不同的道路来发力了。
比如以1999元的价格将骁龙8s Gen4旗舰芯、7550mAh硅碳负极电池、IP68防水防尘等配置塞进机身,试图重新定义中端机的价值边界。
作为一款被媒体称为“中端性能怪兽”的产品,其线下体验究竟能否打破“参数好看,体验拉胯”的魔咒?笔者去线下上手体验后,不吐不快!
首先是外观设计,红米Turbo4 Pro属于是大宽屏,单手握持还是有点压力,但对于喜欢大屏幕的用户来说,真的是有福了。
而且笔者觉得大屏幕的优势非常多,不仅可以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满足老年人去更好的看清屏幕。
不过对于喜欢小屏设计的用户,又或者是经常出门的用户,便携性上肯定会弱一些,这点也看用户自身需求。
至于手感方面,属于偏沉的一些,但金属中框材质的质感以及结构强度远高于塑料,也是卖点之一。
屏幕方面值得聊一聊,有很多米粉想问有没有AOD显示,笔者想说的是没有,这个功能目前还是属于旗舰机型。
而且产品本身成本的问题,采用的还是短焦指纹,作为大屏机型,解锁位置肯定不如小屏舒服。
但按照目前新机成本都在上涨的当下市场,估计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做到超声波指纹解锁下放的地步。
此外,屏幕比例改成了19.5:9,宽度接近78mm,因此日常使用时,会觉得手机“胖胖”的,并不是细长了。
核心配置方面的体验上也很难挑出什么毛病,即使有很多用户称这颗芯片没有骁龙8 Gen3那么激进,但主流游戏运行不会有压力。
不过续航方面并没有办法进行测试,但笔者觉得,7550mAh的电池容, 硅含量干到10%,堪称红米史上最大电池。
就这种参数下,续航应该不会成为短板,况且快充给了澎湃P2芯片,以及还支持反向充电,给iPhone充电最高20W±。
因此从参数上来说,还是压力不大的,因此对于这个方面有担心的用户,真的不用过于担忧。
不过身为性价比机型,肯定也会有一些短板,比如影像方面采用的是双摄,也就是满足用户常规拍照的地步。
但也有很多米粉称触控阉割了一些,但笔者测试了一下,玩游戏时并不会出现断触的情况,感觉影响不大。
而且操作系统方面目前也是没有特别大的问题,起码很难遇到Bug,目前澎湃OS2.0还是很稳定的。
不出意外,新机后面会推送多个新版本来和大家见面,以此来让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变得更稳定。
其实说到这里,红米Turbo4 Pro最令人惊喜的并非参数表上的“越级配置”,而是它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拿捏。
比如金属中框与玻璃后盖的质感升级,让中端机摆脱了“廉价感”的刻板印象;7550mAh电池与90W快充的组合,彻底终结了“续航焦虑”。
而骁龙8s Gen4芯片与3D冰封散热系统的配合,甚至让玩家无需为性能妥协,功能特性也是满足刚需的关键。
可以说当一款中端机能在核心赛道上不计成本地堆料,同时将旗舰级体验下放至2000元档,它已然完成了对行业规则的重构。
总而言之,这次的上手体验感受还是很不错的,但前提是把心理价位放到千元市场之后来进行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新机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一起来说说看吧。
金属外框和玻璃材质除了增加重量和显得上档次点有屁用,不做小屏是因为小屏放不下7000以上的电池,看上去电池大了,但屏幕大,耗电也多了,所以作者不做续航测试,你懂的。
红米11tpro还能再战一年,电池不耐用再换吧,到时说不定更有性价比的机型,这个说实话虽然性价比很高屏幕太宽又太重
2千左右还要啥自行车,这机子短板就是屏幕大一些,拍照弱一些,其他的基本可以媲美k80 屏幕大肯定会牺牲手感,拍照少一个镜头对于微距不喜欢的人士无所谓
我有一种感觉,手机还得回归可拆电池时代。
还可以,就是觉得做到7.2寸就好了,小米系统字体太小,不适合中老年人使用,开老年模式又太单调,任务栏时钟字体不够大,起码还要大三分之一才好
宽屏视觉冲击更好,手机本来就是拿来看的,细长违反了观看感
宽屏才是王道,带鱼屏看片不爽
芯片带s的手机都不能买。
就是不支持5G+网络
换成Note14+的相机,我加300,换成小米10S的外放,再加300。换成小米Max2的大Lcd屏幕,我再加400。
科学修仙化神境 随身带着两部手机,一部高端天玑LCD(上帝0线频闪),一部高端骁龙OLED(圣人1线频闪),心中有上帝,心中有圣人,保佑自己出行。 上帝在天玑,圣人在骁龙。
我的红米note10pro电池容量有些下降,换换电池,还能再战两年!
小米13还在用[得瑟]
这平板不错
网购7天退,吐个毛线,
红米质量不行,别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