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此人一闪即逝,却引发激烈争论长达数百年

灿烂海滩 2024-01-10 17:01:08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演义》诗词出自小说第四回,诗文是这样的: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杀死丁原、控制朝政后,公然在朝堂上提出罢黜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又将少帝带下大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众大臣慑于董卓的淫威,不敢发声。此时,尚书丁管破口大骂,并用手中象简直击董卓。董卓大怒,命人将丁管斩首。这首诗的意思很明显,既是对董卓暴行逆施的强烈控诉,也是对丁管视死如归的热情讴歌,同时又讽刺了贪生怕死的满朝文武。诗中的“丈夫”,意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人。

丁管被杀一事,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情节,丁管也是小说中众多一闪即逝的人物之一。不过,这个人物即这一情节的出现,却引发了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尤其是这首诗的出现还引发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争论,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首先,丁管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三国志》、《后汉书》或其他相关史料中并不存在这个人物。因此,丁管只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

那么,丁管这个艺术形象有无历史原型呢?至今为止,出现了丁宫说和卢植说两种。丁宫说认为,《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中的丁宫就是小说中丁管的历史原型。该传的记载是这样的:“……尚书读册毕,髃臣莫有言,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

从这段记载来看,这个深受皇恩的尚书不仅没有阻止董卓的倒行逆施,反而出言附和,显然是一位趋炎附势之徒,这与小说中大义凛然的丁管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看,丁宫不可能是丁管的历史原型。

卢植说的主要观点在于,历史上的卢植公开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举。《后汉书•董卓传》载:“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后汉书•卢植传》称:“(董卓)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该观点认为,丁管的举动有历史上卢植的影子,他的历史原型应该是卢植。

客观而言,卢植说的合理性大于丁宫说,是较为符合史实的推断。不过,这种说法也有个问题:卢植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已有出现。作者完全可以对情节稍作改动,让卢植这位本主当众斥责董卓,又何必杜撰出来一位丁管来代言?!

那么,作者虚构丁管这一形象到底是何用意呢?笔者认为,还是与史料中的丁宫有关。小说作者在阅读史料时,注意到了丁宫这一角色,特意杜撰出丁管这一与丁宫截然相反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对丁宫这一历史人物的深恶痛绝。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并无多少史料依据。

说完了丁管的历史原型,再来谈谈另外一个引发数百年来激烈争论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是由文首的那首诗引发的。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既不是小说的原作者罗贯中,也不是评改者毛宗岗。这位作者有名有姓,他叫周礼,字德恭,号静轩。明人戴日强《余杭县志》中称:“

周礼,字德恭,号静轩。生而颖异,十岁能诗文,弱冠补邑弟子员。博极群书,淹贯经史,累科不第,隐居护国山,以著述为业。所著有《通鉴外纪论断》、《朱子纲目折中》、《续编纲目发明》、宏(弘)治中礼部进呈刊行天下;外有《训蒙史喻》、《通鉴笔记》、《秉烛清谈》、《剪灯余话》、《湖海奇闻》、《警心崇说》、《读史诗集》、《北游史稿》等书,皆传于世。性孝友。父母卒,庐于墓左,推己产与兄,盖不独以艺文见重。缙绅名公各有传记、像赞。学者称静轩先生。”

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早期的三国版本当中并没有周礼的这首诗,最早加入这首诗的是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刊行的叶逢春本。其后的版本也都羼入本诗,这又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三国版本的激烈争论。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做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郑铁生先生的“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张志和先生的“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等相关论文。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余杭县志》

0 阅读:234

灿烂海滩

简介:灿烂海滩,作家,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