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虽才华横溢但身陷党争漩涡导致自己仕途坎坷

史海撷英 2024-01-07 19:01:16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商极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然而,为什么却仕途坎坷?因为这是常态。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却不是人人都有必然成功的运气。而后者才是常态。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让老天都要妒忌的文学才华

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科举不中,随后彻底放弃。回到家中、烧掉文章,玩起了自学。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洵并没有采取笨鸟不飞孵鸟飞的套路,而是放任自流。但是,身教胜于言传。两个儿子跟着老爹苏洵一起读书了,但都不是为了科举,而是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至和二年(1055年),四川来了一个新任长官,益州知府张方平。这家伙一眼就看出苏洵父子绝非凡人,足以引领北宋文坛。于是,写了举荐信,让苏洵父子三人进京拜见文坛泰斗欧阳修。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来到开封,见到了欧阳修。到了开封,苏轼、苏辙兄弟积极准备来年春天的科举考试,苏洵则与京师的名公巨卿频繁接触。作为父亲兼经纪人,苏洵的任务是把两个儿子“推销”出去。当然,前提是他得先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样才有说服力。他拿着雷简夫、张方平的推荐信,精选了自己最得意的20篇代表作,去求见欧阳修。

欧阳修

雷简夫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这样说道:“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人,则简夫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闻左右。恭维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欧阳修取来苏洵的文章一读,果然很受用,认为他就是当世荀子,文章天下无敌。对于苏轼,欧阳修则在《与梅圣俞书》里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就是在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赛道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起金榜题名。而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本来是第一名的成色,但欧阳修过于自信,认为这篇文章在风格和水准上,应该出自曾巩之手。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键还是欧阳修的弟子。所以,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为了避嫌,就没有将这篇文章点为头名,而是让其屈居第二。杨万里在《诚斋诗话》记载:“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欧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母亲病逝,苏轼回家守丧。嘉祐六年(1061年),三苏再次入京。苏轼又参加了一场更高规格的考试,即“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在这次考试中,苏轼的一篇《御试制科策》,获得了第三等。

苏轼

这个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谁也考不上。而北宋开国以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第三等。所以,考到第三等的苏轼,已经破了纪录。连续两场顶级规格的考试,苏轼都是满分加破纪录的水准。你只能说这是能力了。

只论科举应试,从古至今,苏轼堪称翘楚。他不为应试而学,却应试无敌。但这两篇破纪录的策论,就文章本身而论,是真好;但就思想内容而论,却没法恭维。比之贾谊的《治安策》,差了好几个量级。

令贾谊自愧不如的情商认知

古今才子第一,当属贾谊。因为《治安策》是无敌的。而贾谊虽然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最后抑郁而终。所以,举凡文人怀才不遇,总会拿贾谊来说事,通过慨叹贾谊来伤春悲秋。

那么,苏轼也是这么看贾谊吗?苏轼完全不这么看。他写过一篇《贾谊论》,认为贾谊命途多舛完全是因为自己。

皇帝喜欢贾谊,老臣讨厌贾谊。但皇帝汉文帝是明君,不能说皇帝害了贾谊;灌婴等老臣是沛丰功勋,也不能说这伙人有多恶劣。

贾谊

身处这种局面,贾谊该怎么做?

指望汉文帝消灭老臣,然后重用贾谊,这根本不可能。汉文帝能当皇帝完全是老臣们拥立的结果。所以,贾谊打不过老臣们的功勋集团。苏轼认为,既然打不过,那就应该加入。而且,加入老臣们的功勋集团,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老臣们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贾谊要做的就是忍。一个洛阳青年,弱冠之年便初入京城且位列朝堂,又有什么资格不能忍呢?只要忍得够久,忍到老臣认可,忍到君臣接纳,贾谊的盖世才华自然会有输出的可能。苏轼给贾谊的人生算法就是:“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苏轼说贾谊没有做到,他做到了吗?他还真做到了。苏轼的情商极高,甚至堪称关系攻略的高手。

苏轼当时所处的格局与贾谊一般无二。宋仁宗宽厚温和,汉文帝孝顺慈爱。关键是老臣,苏轼和贾谊同样面对的问题是:年少才俊如何与老臣相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但苏轼的情况明显要比贾谊更好。因为沛丰功勋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唯独没有文化,自然看不起文化人。而仁宗朝的北宋老臣却对苏轼满怀期待,认为这就是未来的国之宰辅。“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苏轼

有智商、有情商,那苏轼的具体实践怎么样呢?也就是苏轼的关系攻略怎么样?

古之君子也做不到的关系攻略

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谁更擅长关系攻略?肯定是小人。操作上无下限、性情上无羁绊、主义上无桎梏,小人的唯一追求就是往上爬。而为了往上爬,那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苏轼的操作,既不失君子之风,又有小人的极致。这个外省青年,在开封这个权力场,一出手就打出了一个羡煞天下人的开局。

苏轼的外在表现,既积极主动又谦卑恭敬,关键是特别重视待人接物,从来没有君子的清高。这一点,从他的《上梅直讲书》中就能发现。考取进士之后,苏轼给当时的阅卷老师梅尧臣写了一封感谢信。“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苏轼这么说话,梅尧臣能不开心吗?“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一封感谢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系攻略的核心是人脉构建。那苏轼是怎么构建自己的人脉呢?一般的手段是期望无限付出来证明自己有用,期望自己有用来增厚人脉。而真正的高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请别人帮忙。

而苏轼恰恰就是这么操作的。他请司马光给自己的母亲写墓志铭。写个墓志铭,对司马光来说就是举手之劳;而在苏轼则是牵涉到孝道的大事情。这个操作以后,司马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栽培苏轼这个后晋青年。

司马光‍

关系攻略有一条禁忌,那就是不要给人介绍对象。因为很可能把两个人都给得罪了。但给人介绍对象,也有好处。就是对这个人心有期许之,表达出了足够的爱慕或攀附之意。而在古代,婚姻就是家族间的联盟。而苏轼呢?苏轼则直接向司马光提亲,准备把自己的表侄女嫁给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光下野之后,到洛阳闭门著书。但苏轼并没有忘记经营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时不时地就来一封书信。

如果仅是司马光一个人,那也就算了。苏轼后来陷入乌台诗案,新党各种罗织罪名,试图通过苏轼这个交际“名媛”把旧党一网打尽。从这个案件中就能知道苏轼的朋友圈有多少人了。先后牵连进来的有39人,从司马光这个旧党领袖到王诜这个当朝驸马,全是夸赞过苏轼的。

在古代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苏轼竟能把人脉经营的这么广。而且,这些人全要跟着苏轼一起吃官司。所以,苏轼的人脉不仅广而且深。这只有关系攻略的高手,才能做到。

堪称完人、堪称完美开局的苏轼,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苏轼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全部资本:皇帝宋仁宗把他当成国之栋梁,大宋老臣们把他当成了明日之星,甚至文坛泰斗欧阳修也准备让位。关键是连皇帝他妈也喜欢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宋英宗的母亲曹太后(神宗朝是太皇太后),死活不同意治罪,非要放了苏轼。“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苏轼

苏轼被新党压制好多年。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主政后,对苏轼实施了火箭提拔,成了苏轼的保护伞。苏轼继续被新党打压。宋哲宗的母亲向太后主政后,硬是把苏轼从海南岛给调回开封,准备让苏轼当宰相。苏轼这个人缘不仅征服了皇帝,而且三任太后全都成了自己的贵人。

但是,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因为苏轼智商高、情商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所以取得了当世才子的美名、朝中栋梁的赞誉。但这个“因为所以”就周延了吗?苏轼能够拒绝运气吗?

假使苏轼晚一点儿参加科举,主考官从欧阳修换成王安石,甚至,别说王安石,就是换成一个刻板些的主考官,都不允许苏轼在科举上编典故玩。

《御试制科策》里的观点则更不可思议了。怎么解决西夏的问题?苏轼的对策竟然是让陕西独立,再造一个秦战国,然后让这个秦战国去对付西夏人。之前编典故,现在则是分裂国家。连老臣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应该录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第三等。

然而,有其兄竟必有其弟了。苏辙在考卷里不仅抨击时弊,而且连皇帝也不放过。两相权衡,还是苏轼靠谱一点。所以,苏轼能成名,到底该感谢谁?他要感谢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换到明清,苏轼都不是落第的问题。

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中,新党就是要往大里政,具体是给苏轼冠一个大不敬的罪。这属于不赦重罪,要诛族的。

但北宋的司法制度足够复杂,各种条框制约,能把不择手段的小人关在笼子里。新党把持了御史台,但御史台只能问口供,定罪的却是大理寺和审刑院。这两个衙门不配合,苏轼的罪就定不下来。而太皇太后、英宗的老妈曹太后,又在背后使劲了。于是,这个大不敬就没法定。随后,曹太后崩逝了,要天下大赦。崩逝了的曹太后又帮了苏轼一把,苏轼该被赦免,可以啥事没有了。但是,宋神宗不答应了。忤逆皇帝、对抗新法,这就不能忍。于是,皇帝法外立法了:“苏轼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立盖世之名,苏轼也要靠运气;而位列朝堂,苏轼还要靠运气。关键是没被整死,苏轼就更要靠运气了。但运气不能总光顾苏轼。有些事,完全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

嘉祐二年(1057年)科举中第,但苏轼的母亲随即去世,于是苏轼和苏辙都要回家守丧,耽误了三年时间(实际是两年多一点儿)。而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又去世了,于是苏轼还要回去守丧,又耽误了三年时间。是年少成名了,但两个三年却给耽误了。

等苏轼再次回到朝堂,朝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苏轼当成国之栋梁的宋仁宗驾崩了;把苏轼当成未来之星的老臣们下台了。此时主导朝堂的是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和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此时,任凭再怎么关系攻略,苏轼也没法玩了。因为苏轼与王安石是立场之争。

事实判断可以讲道理,价值判断只能搞妥协,而立场之争则连妥协都没法搞。苏轼的立场就是重人情,治理国家要关注人之常情,变法可以有但不能犯众怒。而王安石却不近人情,治理国家就该学商鞅。

王安石

有王安石在,苏轼这种人别想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能被各种贬官。苏轼当然不满,于是管不住嘴了,诋毁新法。新党正发愁找不到借口收拾旧党,而苏轼恰恰提供了借口。于是,发动了乌台诗案,把苏轼当成了打击旧党的突破口。

新党的变法把大宋变得一塌糊涂。宋神宗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准备把苏轼调回朝廷。但这得一步一步地来,先把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即今天的河南的临汝。宋朝的用人逻辑是离首都开封越近,就表示越要得到重用。然而,就在这个关节点上,宋神宗驾崩了。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赴京奔丧,随即成为朝中宰辅。这对苏轼不是好事吗?大家同属旧党,而且苏轼对司马光的关系攻略从来也没停过。但问题是:宋神宗在位,司马光就回不来,因为宋神宗不会把新法彻底否定。宋神宗不否定自己,所以未来走向就是折中。因此,回来的就只能是苏轼,苏轼自然有望拜为宰辅。但宋神宗却在这个关键点驾崩了。

之后,司马光成了另外一个“拗相公”。新法支持的全部否定,新法反对的全部肯定,大宋王朝来了一个180度的硬转折。而苏轼呢?苏轼对司马光非常不认同。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是因为要解决老问题。司马光彻底否定新法,的确消灭了新法带来的新问题,却把老问题也给恢复了。但是,也轮不到苏轼反对了,因为司马光没多久也死了。那苏轼就可以呼风唤雨了吧?

接下来的问题更严重。有司马光在,北宋的党争只会聚焦在政策路线上,还算对事不对人;而没有司马光,北宋的党争就会陷入毫无底线的对人不对事。

苏轼

再后,就是旧党中的两拨人开始死命磕了。以程颢为代表的洛阳理学派,以苏轼为代表的四川蜀学派,开始交手了。这时候就不是新旧两党的问题,而是新党、洛党和蜀党的问题。让皇帝怎么办?没法办。苏轼和程颢集体外放,谁也不能当宰相了。

旧党不仅治国无能,而且还搞内斗。王安石变法的确有问题,但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而旧党开倒车,则把老问题全给恢复了,国家没钱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崩逝了,宋哲宗亲政。大宋王朝再一次锐意革新,于是旧党下台、新党上台。苏轼这个旧党的标签人物肯定继续被打压。关键是保护伞高太后崩逝了,没人罩着苏轼了。于是,苏轼一直被贬到海南岛。宋朝的逻辑是离首都越远就越不受重用,所以苏轼已经惨到天涯海角了。要复出,几乎没有可能。

等宋哲宗驾崩后,向太后主政,苏轼又有了机会。皇帝不喜欢自己,但皇帝的老妈都喜欢自己。此时的皇帝是宋徽宗(宋哲宗的异母弟),但宋徽宗说不上话,凡事要听老太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终于离开海南岛,开始奔赴首都汴梁。这一次几乎就没什么悬念,苏学士大概率就要成为苏宰相。然而,还没半年,向太后也死了,宋徽宗亲政,改元建中靖国。这个年号的意思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简单说就是不能再搞党争了。

于是,新党的领袖蔡京、蔡卞兄弟就要离开朝廷,而旧党的领袖苏轼、苏辙兄弟也不能入主京城,新旧两党各让一步。但是,苏轼还有机会啊。可惜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走到常州的苏轼病逝了,享年66岁。

运气在苏轼最后的岁月里最后还是照顾了他。因为建中靖国根本就不是什么折中,随后便是新党彻底碾压旧党。如果苏轼没死,大概率还要接着挨整。因为大宋的党争已经白热化,活着的要整,死了的也不放过。苏轼是带着希望去世的,这对他来说也算善终。

苏轼

论文章,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论诗歌,苏轼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论书法,苏轼自成一家;论绘画,苏轼是湖州派的主将;论学术,苏轼是蜀学的宗师领袖。苏轼之才华,冠绝古今。

但是,苏轼只有才华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政治路线上,苏轼不走极端,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二公一个“司马牛”一个“拗相公”却一定要玩极端。在执政能力上,苏轼在扬州主持漕运,在河北兴办弓箭社。他能看到实际的问题,却不会主义先行地去改变现实,而是适应现实再艺术地去解决问题。

有才华、有能力,关键是还有情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即便流放海南岛,苏轼也有一群弟子帮着他盖房子。乌台诗案,被苏轼牵连进来北宋名流多达39人。甚至,苏轼还能化敌为友。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专门拜访了这位拗相公,二人言归于好,成为一番佳话。

纵有盖世才华、纵能洞察人心,但如果没人脉,也走不远。苏轼没有人脉吗?苏轼这个外省青年打造了堪称史上最豪华的人脉。老一辈的宋仁宗,把苏轼看成国之栋梁。中间一辈的宋神宗,最后的岁月里也准备启用他。新一辈的宋哲宗,曾经做过苏轼的学生。关键是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这些太后们,都成了苏轼的保护伞。古之名臣将相,谁又此等阵容的人脉。

苏轼

而苏轼为什么没有成功败相,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苏轼也是如此。身处北宋最剧烈的局面变动之中,他也只能随波逐流。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人们直接上天堂,人们直接下地狱”。

成功的,往往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他们是最幸运的少数。不成功的,往往都是浪淘沙中的众生,他们是最平常的多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概莫能外,我们也概莫能外。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1-31 21:10

    腊月十九》 腊月十九东坡诞, 名声豪放近千年。 如今只是津津道, 肥水不流外人田。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