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坟场:孱弱的阿富汗,为何会成为英苏美三个超级大国的噩梦?

文史砖家 2024-03-18 20:33:32

文|格瓦拉同志

随着美军撤出后阿富汗的再度“变天”,这个深居亚州中部的内陆国家,又一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阿富汗先后3次经历大规模的战争(1839-1919年、1979-1988年、2001-2021年),并实现重创英国、拖垮苏联、使美国狼狈撤军的“壮举”,由此获得“帝国坟场”的称呼,真可谓名至实归。那么问题来了,实力孱弱的阿富汗为何能成为三个超级大国的梦魇?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点:

01复杂且恶劣的地理环境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交汇处,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通过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东部、南部跟巴基斯坦毗邻,西部和伊朗交界,总面积约64.8万平方公里。在这个相当闭塞的内陆国家里,高原、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5,并且海拔较高。除此之外,西南部地区还有大片的沙漠,而适合耕作的平原面积很小且分布零散。

阿富汗地形图

对于英苏美等“外来客”而言,如此复杂且恶劣的自然环境堪称常规战的噩梦,在这个千沟万壑的国家里,他们的先进武器和优势兵力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而久拖不决的战局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纵览历史,无论是19世纪的英军、20世纪末的苏军还是21世纪实现高度机动化和轻便化的美军,无不被阿富汗的山地磨掉锐气,并付出大量的人员伤亡,最终只能狼狈撤军。

跟高度依赖常规战争、人生地疏的超级大国相比,复杂且恶劣的自然环境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来讲则是最大的优势,他们的武器装备虽然很落后,但由于在本土作战,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来迷惑、打击对手,并在形势不利时找到最佳藏匿点。与此同时,抵抗组织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能够机动、灵活地在各地作战,每每让敌军防不胜防,而这也是他们最终能获胜的“法宝”之一。

阿富汗到处是贫穷的景象

除上述原因外,阿富汗不仅是一个穷到极致的农业国,并且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此给超级大国的后勤补给带来大难题。在无法实现“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目标的情况下,英苏美等大国只能从本国或在阿富汗的核心控制区运送大量的物资,来养活庞大的军队。如此一来,在无法短期内征服阿富汗的情况下,大国的战争开支必然规模庞大,久而久之,难免会将它们拖垮。

02仇外情绪严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从古至今都是强邻或区域外大国反复争夺的前沿阵地,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纵览历史,无论是公元前的马其顿雄主亚历山大大帝、中世纪时的亚欧征服者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亦或是近现代的英、苏、美三个超级大国,都在阿富汗留下征服的足迹,至于像波斯、印度等强邻的入侵更是司空见惯。

苏联入侵阿富汗

一贫如洗的生活、强邻或区域外大国的频繁入侵,使得阿富汗长期处在多灾多难的状态中,时间一久,难免会让当地民众产生自卑或失落感,将自己视为世界的“弃儿”。不过,伴随着这种负面情绪的不断深化,阿富汗民众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自卑失落而变得自大固执,认为只有严格遵守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统,才能保持凝聚力,对抗外来影响。

阿富汗民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很容易产生宗教极端主义和盲目仇视外国的态度,而这种现象,又是孕育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温床”。以塔利班为例,这个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很容易受到邪恶宣传的蛊惑,一旦宗教极端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意识侵入他们的脑海,很容易驱使他们加入恐怖组织,以从事建立乌托邦社会、驱逐一切外国人的活动。

塔利班士兵

其实,仇视外国尤其是区域外超级大国的情绪并非塔利班等恐怖组织所特有,而是在阿富汗各族群或割据势力中都有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强邻插手内政还是超级大国的入侵,都很容易引起阿富汗民众的强烈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阿富汗各族群或割据势力往往会摒弃成见,结成一个广泛的联盟组织以共御外辱,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的遭遇便是明证。

03长期的分裂格局

阿富汗是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普什图人约占总人口的40%,第二大民族塔吉克人约占25%,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都约占10%,此外还有俾路支人、土库曼人等20多个少数民族。跟中、美等多民族国家的情况不同,阿富汗各民族间并没有保持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而是经常处于族群冲突当中,这种碎片化、对抗性的族群格局,显然是大一统政治的障碍。

杜斯塔姆

雪上加霜的是,在各民族聚居地区的周边,往往是该族群的大本营国家,而后者时不时会利用这种优势插手阿富汗内政。例如,在阿富汗军政两届纵横30余年的强人杜斯塔姆出身乌兹别克族,他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政局中始终屹立不倒,至为关键的原因,便是背后有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撑腰。以此类推,其他族群在背后都有强大的外援,这也是阿富汗的局势经常陷入动荡的重要原因。

复杂的地理环境、碎片化且充满对抗的族群格局,使得阿富汗的大一统之路困难重重,民众更倾向于对家族、族群的忠诚,对国家、政府等概念则非常淡漠,而邻国的干涉和其他区域外大国的侵略,更是加重了这些观念。如此一来,除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近百年间,阿富汗在强大的杜兰尼王朝时期曾一度建立起较为稳固和统一的政权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

美军撤离阿富汗

由于阿富汗长期陷入分裂格局,使得历届中央政府都徒有虚名,除在个别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拥有控制权外,对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毫无影响力,而后者正是抵抗势力赖以存在和壮大的基地。在这种情况下,英苏美等大国即使控制喀布尔中央政权,也无法实现对阿富汗全境的有效统治。更加糟糕的是,它们随时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最终除了狼狈撤走别无他途。

参考书目

王凤:《列国志:阿富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沙伊斯塔·瓦哈卜、 巴里·扬格曼:《阿富汗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0 阅读:3

文史砖家

简介:帮助你打开脑洞,换个姿势读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