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你想看看谁?(分子考古学——生物学“牵手”考古学)

小琪生活独而不孤 2024-04-01 23:20:19

最近年轻的编剧们都聚焦在“穿越剧”,动不动就穿越去古代了。若真能穿越回古代,你们想去看看谁?我想看看杨贵妃的样子。曾有个同事开玩笑说“你老公和你就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再世”,我说“说我胖就明说嘛!这么拐弯抹角”......嗯!我要是穿越回唐朝,是不是也算个美女?可千万别穿越去宋朝,那时可是以瘦为美,俺这“胖界女”就尴尬了......

现在不用穿越回古代,就可以约莫看到古人的真模样了!这多亏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强强联手!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2022年11月19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与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文“Ancient Genome of Empress Ashina reveals the Northeast Asian origin of Göktürk Khanate”于《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是突厥公主。阿史那在突厥语中的含义为 “高贵的狼”,同时具有 “蓝色”之意,纯正的突厥帝国也被称为蓝突厥帝国。正是因为突厥的实力雄厚,求娶阿史那的人众多。看着文教授绘制的阿史那面部图,很有异域风情!真人应该也是极美的。据说当年宇文邕求娶了三年才娶到了阿史那。宇文邕比阿史那大8岁,宇文邕死的时候36岁,阿史那死的时候32岁。夫妻两都不长寿啊!阿史那去世后与宇文邕合葬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的孝陵。在孝陵中发现棺椁内残存有下颌骨、肱骨、肋骨、盆骨、股骨等残骨。团队利用这些残骨标本提取并分析了阿史那的基因组,测的是阿史那皇后的线粒体DNA。为啥要测线粒体DNA呢?大家都知道父系遗传、男性DNA溯源要靠Y染色体,2014年左右曹操家族基因溯源,就是采集曹姓男子的标本检测Y染色体。而母系遗传、女性DNA溯源靠的就是线粒体DNA了。有报道称,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出土的古人骨经检测,Y-DNA单倍群有四类,而线粒体DNA单倍群则全部一致,表明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氏族。看!这古DNA研究这一冷门绝学就走进了大众视野。2022年10月4日,瑞典生物化学家、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上的重大发现。

想来我想看到杨贵妃的样子,首先得找到她的尸骨,然后还要能提取到DNA,才能找到她的基因源头,才有可能复原样貌。看来有点难啊!据说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派人去寻她的尸骨未果,还盛传她去了日本。

言归正传,最近这个团队又取得重大成果,对北周武帝死因作了分析,并对其面貌进行了复原。这下子真能看到武帝面貌了!看看复原的与阎立本画的武帝有什么不同。

左下为北周武帝面貌复原图,右下为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对北周武帝的描绘,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有鲜卑血统的,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有鲜卑血统的。鲜卑族已冥于历史长河,鲜卑古人的长相还是挺让人好奇的。有史料说鲜卑人须发茂盛、发色偏黄、高鼻深目等西域胡人特征,也有史料说鲜卑人与东北亚人群长相没有差别。团队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得出结论,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看来武帝跟我们长得差不多。

公元578年年仅36岁的北周武帝在亲征突厥途中突发恶疾、英年早逝,死因扑朔迷离,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死于烈性疾病,其二为死于中毒。团队发现武帝遗骸股骨样本中砷(As)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股骨反应的是十年以上的代谢过程,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含砷雄黄等成份的丹药。要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服用丹药是社会风尚。常见的神仙药五石散就含“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害人不浅,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史书记载575到578年武帝“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符合慢性砷中毒表现。

这两个大发现都是生物学与考古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现代考古学早已与多种学科交叉,如水下考古、文物修复、数字重建、古人类研究......现在生物学研究手段加入其中,如虎添翼。而不管是测古人的DNA还是颅骨扫描等技术,都可以纳入到一个名词里面——“表型组学”。

这个“表型组学”,非生物学专业的人可能不见得很清楚。当年我兴致勃勃跑去上海开会,以为是我感兴趣的“表观遗传学”会议,结果是金力院士主办的“表型组学”。在那次会议上,我才明白什么是“表型组学”。

百度百科上对“表型组”的定义如下:

表型组(phenome)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征。表型组,是指生物体从微观(即分子)组成到宏观、从胚胎发育到衰老死亡全过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基因(内因)与环境(外因、含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共同决定了表型。

说人话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每个分子、每个细胞、每个器管和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表型。金院士有篇文章是讲语言学的,我觉得有些诧异,做生物遗传学的人怎么去做语言学的研究了呢?后来才明白,人的语言器官包括发出的声音都是“表型组”。看来我研究的表观遗传学和古DNA组学都可以纳入其中。

学无止境,联合才能发展。多学科交叉才有生命力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