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成都市民蒋先生向媒体反映,自己新办的手机号竟被标记为某培训机构电话,导致工作沟通受阻。更令人震惊的是,多名网友发现,通过“二次放号”获取的新号码,竟能直接登录原机主的支付宝、微信等账户,甚至查看网购记录、医疗信息等隐私数据。
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运营商将已注销的号码重新投放市场。这一国际通行做法本为解决号段资源紧张,却因数字身份绑定漏洞,让新用户成了“数字遗产继承者”——旧号主未解绑的账户,成为新用户手中的“万能钥匙”。
【风险直击:隐私与财产双重威胁】隐私裸奔广州伍女士的新号码关联了原用户网盘,私人照片遭陌生人下载骚扰;部分用户通过短信验证码,可查看原机主家庭住址、消费记录等敏感信息。财产黑洞湖南康先生因运营商未清理旧号增值服务,莫名被扣费后起诉胜诉;新用户利用未解绑支付账户盗刷资金、冒用信用贷款等案例频发。数据显示,我国年轻网民人均绑定80个App,但工信部“一证通查”仅覆盖25个主流平台,剩余55个成“隐形炸弹”。
【破局之道:三方协作重构安全链】运营商:从“甩手掌柜”到“数据清道夫”
试点“号码健康度评级”:中国联通已尝试延长高风险号码冻结期,强制清理关联隐私数据;推行“数字产权说明书”:像二手房交易一样告知号码历史绑定风险,保障新用户知情权。平台:打破“强制绑定”枷锁
双重认证升级:支付宝、微信等引入“人脸识别+设备锁”,减少单一短信验证依赖;数据共享破壁:光明网呼吁建立国家级“码号资源共享平台”,号码回收后自动触发全网解绑。用户:自我保护必修课
注销前“三步走”:优先解绑金融账户→清理社交App→注销长期闲置账号;启用“一证通查2.0”:通过支付宝小程序或工信部公众号筛查绑定情况。【未来展望:从“冻结期”到“数据迁移期”】当前“二次放号”前的90天冻结期,仅是物理号段的休眠,而非数字身份的终结。专家建议,应将此阶段升级为“数据迁移期”,由运营商联动平台完成账户解绑与数据清理,并通过立法明确各环节权责
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手机号已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解决‘电子身份歧义’需像城市规划一样系统推进。”
唯有让号码资源循环与隐私保护并行,方能真正盘活通信资源,守住数字时代的“家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