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能决定不了自己生命的长度,那是否能决定生命的宽度?生命是越长越好,还是越宽越好。谁有标准的答案?
以前车马稀,我们用半天时间等待,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在车马之上。说等待也是不对的,那时候没有等待的概念,最多叫经历。
先前,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我们都在经历着,于过程中感受着和品味着,不管是欢乐忧伤,不管是酸甜苦辣。生活的真实,随时都能感受到,且会沉浸其中。现在,一切都在变化着,甚至改变着。一刷手机,可能让我们忘记时空的存在,我们好像以活着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到中年,慢慢地开始了回忆模式。总想把自己过往经历慢慢地整理一下,非常奇怪的是,我少了三十多岁的印记。即便我想破脑袋,也只有一些零碎的画面。
记得带孩子去爬山,然后下到植物园里,再然后,就是按照孩子的要求,脱下鞋,挽起裤脚下到小河沟里,记忆好像也就停止在此了,下河沟里是做拦水坝,这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还是下去捉小鱼小虾?这也是我小时候擅长的。一下水,我都忽略了时间,整体印象是,早晨出门,晚上回家。
还有一次带孩子去颐和园,那时候自己不懂,孩子也没有求知的兴趣,进了皇家园林,也是傻玩一通。甚至我都忘记玩了什么,只存比较印象深的一件事,在北宫门刚入口处,那里有石头垒起来的墙,孩子在石头上爬了很长时间,记得黄昏的阳光照在她身上,我强制地把她抱下来回家。现在每次过北宫门,都有刻在石头堆上的记忆。
回忆会放慢生活的节奏,骨子里好像更从容一些。跟前女友出门,不想再去追赶速度,由是,我们选择了公交车。
刚出门的时候,她还在一直用手机导航,想看看哪辆车几分钟到,以便能赶上公交车的节奏。我制止了她。出门就是出来休闲的,干嘛还要如此行色匆匆。看看大街上被一直忽略的风景不是很好吗?不追赶公交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纪大了,瞬间的加速追车,轻者会造成身体拉伤,严重的可能会控制不住血压和心肺,这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
有人因为赶一步车,结果把自己永远放在路上,这都是有先例的。当然,我们还没有到那个年纪,但我们要开始学习接受放慢节奏。节奏慢了,感觉路上都宽了。
公交车慢慢地进站,有拉着小推车的老人快速地涌到车门口,在他们面前,我们只能靠后等着,当他们用颤抖的腿,把自己送上车门踏板,再用力把小推车拖上公交的时候,我和着他们长舒了一口气。
公交车上都是老人,他们或单独出门,或成双结对,再或者是三五成群,出门可能是拉着小推车买菜的,也可能是相约出去跳舞和拍照的,即便上了年纪,这些老大姐们在爱美方面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车上不仅有她们的欢声笑语,也会夹杂着化妆的脂粉味及老年人身上积蓄的体味。我轻轻地把车窗开了一道细缝。
先前还有点怪这趟公交车路线设计有点绕,心态转变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我们可以指点沿街的景色,这个当年是什么样的,那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也就过去了。
我去的目的地也是精心挑选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心静下来。这其实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我是非常害怕闲下来的人,以至于先前,我很少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总觉得浪费了时间。在家做饭搞卫生的时候,我会听书。出门走路的时候,我会听网课。即便是练习毛笔字的时候,我还得听着音乐或英语。
回忆起来,我三十多岁的日子根本不用想,那时候的我,即便走路都是带小跑的,我都怕路途上耽误时间。为了事业、为了将来、为了被人看得起,我几乎全部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了。不停地参加会议准备材料,不停地设计方案,不停地工作,要是没有新想法、新创意,好像工作都没有价值。晚上八点之前到家不正常,周末不加班非常稀罕。我及我的家人都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好像这就该是我的人生模式。其实,别人也没觉得我有多重要,很可能是自己认为太重要了。
车子一个急刹,思绪瞬间回到了车上。也许因为忙,我甚至都忘记了生活中什么时候出现的刹车,慢慢地,感觉到了生活的存在,日子还是在清晰记录的状态下,过得更加有意义。
先前自己还创造了一句自以为的名言“人都是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忘记了保持幸福的目标。”在追求的路上,我已不知不觉步入到中年,假如再不留神,老年会像两鬓的白发一样悄然而至。
两个毫无关联的景点,我们选择步行参观,目的也很单纯,就是让自己的心慢下来。我们不知道在生命旅途上按下了多少次快进键,假如人生必须如此,即便活到一百岁,那也是很短暂的一瞬。
人生不仅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旅程,而是一段不断变化的风景线。可惜很多人都忘记了走一遭的终极意义。当穷人和年轻人在手机上刷着飞速时光,有钱人或贵人开始在高尔夫球场上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
即便我跟前女友说,高尔夫其实不如打玻璃弹球有太多意思,可有人就在我边上徜徉着绿地上的时光。看着他们漫步在草坪上,后面跟着背包的球童,我知道,不是谁都想把时光过快的,他们知道慢的意义和价值。
活着真的是为了经历生活的,所以一定要舒缓节奏,就当着是延展生命的宽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