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不同层次

识上善看历史 2024-03-25 09:17:47



孝以敬为先

言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作孝顺?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今天人认为,能给父母饭吃,拿衣服给他们穿,不让父母受冻挨饿就是孝顺。你家里不也养着狗和马嘛,如果你说能养就是孝顺,那么在家里养动物,是不是也叫孝顺呢?”

这在逻辑上显然很荒谬,其次,你不能够用对待动物的方法对待父母,你总得有所区别吧。那么这个区别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一个关键词“敬”,所以孔子提出了一个反问:“不敬,何以别乎?”

以今天的养老院为例,我们有过一段时间称之为敬老院,还是很贴切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敬老院的叫法优于养老院。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德性和心灵,因此人需要体面和尊严。所以对人的养,不但要养其体,还要给其足够的尊重,不要伤其心。

孔子的学生曾参认为,孝的境界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能养只是孝顺最低的层级。

孝顺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尊重父母双亲,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虽然老了,甚至已经没有劳动能力了,虽然是被别人赡养的,但还是有尊严的。尊亲非常重要,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其次弗辱,意思是不要伤了父母的面子,不要伤其自尊,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他们是无用的人。

我建议可以以请求的口吻,请父母帮忙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有用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而不是你的累赘。尽量让父母感受到他们是家里受尊重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人。这里说的养,就不仅仅是养其身,更是在养其神(精神)和养其心。所以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子游

孟子还说过:“食而弗爱,豕之交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给父母饭吃,但是却不爱他们,和喂猪有什么区别。说爱父母,但是却不尊敬他们,那跟喜欢一个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礼记》里面说:“小人皆能养其亲。”所以说,孝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人。给父母饭吃不是孝顺的全部。如果一个君子,做不到尊敬父母,那么君子和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总结:孝顺就是有态度的赡养。有尊的态度,有敬的态度,有爱的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孟子

脸色难看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孝顺父母的道理,这时孔子的儿子孔鲤已经去世,弟子们把孔子当作父亲来孝顺。

孔子说:子女在父母的面前,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我为例)一般都认为我有事情,有弟子来效劳,有酒食也给我这个老师吃,你认为这就是孝顺了吗?”

难道这就是孝顺吗?显然孔子认为,仅仅给父母长辈做一些事情,有酒食让他们吃,还不算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孝顺还要有一个好的脸色。

社会发展至今,很多人有了社保待遇,可以解决养老问题。有很多的机构、义工、志愿者,可以给老人一些必要的帮助,帮助老人做事情,比如理发、按摩、洗脚等。

孝顺的难点还在于子女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态度,在上一段我们知道了孝以敬为先,那么“敬”必有色,要有好的脸色,需要心中先有敬。所以要做到脸色好看很难,难不在于养,难在于敬,敬形于色。

孔子的另一位徒弟,曾参的故事很有意思,我们来了解一下曾参一家三代人关于孝顺的故事。曾参和曾参的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儿子叫做曾元。

曾参在孝顺自己的父亲曾皙的时候,吃饭必有酒肉,每次等到父亲吃完了,曾参都会询问父亲:“没有吃完的,您想送给谁去吃啊?”然后按照父亲的意思把剩下的吃的送给相应的人。

今天我们一般不会吃别人剩下的东西,但是在当时,食物是比较匮乏的,特别是酒肉这样精美的食物,送给别人,是莫大的馈赠。

曾皙去世以后,曾参也慢慢老了,曾参的儿子曾元在孝顺曾参的时候,也是每顿饭必有酒肉。曾参吃完以后,曾元并不会询问父亲想把吃的送给谁,曾参如果问儿子,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曾元一般会说没有了。曾元的想法是,不愿意曾参把多余的食物送给别人,他想着留给父亲下一顿再吃。

孟子对曾参和曾元父子两代人孝顺长辈的做法,做了一个比较。他说,曾参孝顺父亲,叫做养志;曾元孝顺父亲,仅仅是养体。

为什么曾参孝顺父亲曾皙就叫养其志呢?因为曾参尊重曾皙的意愿,不仅让父亲吃得好,还尊重父亲的意愿把你吃剩下的东西送给想送的人。不但让父亲吃好了,还满足了父亲的意志。

在孝顺长辈时,做到“敬”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做到“色”,和颜悦色更加难。哪怕我们是尊敬父母,也有不耐烦的时候。

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很难有孝子。倒并不是说子女就抛弃老人了,甚至内心对老人没有敬意了,而往往是指,子女在这个时候很难保持一个好的脸色了,这是孔子对人性深刻的洞悉。

孔子讲色难,就是要求我们即使在不耐烦的时候,在久病的父母床头,仍然保持愉悦的、和睦的脸色,那是对多年久病父母的一种出自内心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色难,是人性的弱点,虽然有难度我们也要尽力保持。人年纪大了以后,内心往往会很脆弱,特别是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害怕拖累儿女。可能儿女一点点不耐烦脸色都有可能让他们受到深深的伤害。

天下父母都有老病之时,天下的子女也都有不耐烦之日。父母之难,难在人人不可避免的老、病。子女之难,难在日日夜夜的坚持与耐心。体谅父母的难是人生的无奈,感叹子女的难是对子女的理解。

人生在世,经历的多了,了解了这些难,希望我们能多一分宽容。孔子提出的“色难”,既是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宽容,更是对父母的安慰和悲悯。一声“色难”是孔子对人间的大慈大悲。

子夏

父母之年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啊,不能不知道。一方面我们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心。”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讲的是儿女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人间的至爱亲情。孔子讲话有时候讲的高大深远,实际上这些表述都基于人间最基本的人情。子女的孝顺、朋友之间的忠信、兄弟之间的亲情,大家以为孔子在讲道德,其实他讲的是感情。讲感情就会有道德,讲道德就必须讲感情。

道德基于人间最基本的情感,而我们尊重了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基本情感,我们也就是在尊重一种道德的规范,两者合二为一。

与诸君共勉。

0 阅读:0

识上善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