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朋友圈,被一条喜报刷屏了——龙岗龙城CC创意街区刚拿下「36氪未来城市大奖——年度城市更新模式」!

这可是2024年未来城市大奖里分量十足的奖项,专门找那些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新模式。

我盯着手机直犯嘀咕:这街咋就这么能“打”?

去年刚开街一年就成了深圳网红,今年又拿大奖,背后到底藏着啥秘诀?

说起来,龙城CC的“前身”可能很多老龙岗人都认不出来。

几年前这儿还是个破破烂烂的老旧工业区:汽修厂机器锈迹斑斑,老厂房宿舍墙皮脱落,周边环境乱糟糟的,年轻人路过都不愿多停留。

谁能想到,2021年底一场“微更新”悄悄启动——政府、国企、社会主体三方联手投钱改造,25万平方米的老园区开始“重生”。

两年后,临街的汽修店变身成了CIC创新创意中心,工厂宿舍楼成了年轻人抢着住的文艺公寓,老厂房改造成了时尚酒店。

原本灰扑扑的街道,被树木、花草、木质栅栏、书店、咖啡厅一“打扮”,瞬间有了电影里文艺街区的调调。

去年10月开街时,好多人逛完直感慨:“这哪是老工业区?分明是深圳版‘小巴黎’!”

光有好看的皮囊可不够。

龙城CC最绝的,是把“社群”和“共创”这俩词儿刻进了骨子里。

你看,开街一年办了118场活动!

从数字创意展览到萌宠主题市集,从爵士音乐会到手工DIY工作坊,几乎每月都有新花样。

我朋友小琳就是被一场“返序现场”展览圈粉的——展览用艺术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她看完当场加入了街区的“数字艺术社群”,现在每周都来参加分享会。

更贴心的是,这儿不是“游客打卡地”,而是“居民生活场”。

楼下的书店成了宝妈们的“溜娃根据地”,街角的咖啡厅是上班族的“第二办公室”,连青年驿站都设在这儿——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免费住30天,一边找工作一边感受街区的活力,好多人住完直接在附近租房扎根了。
就像住在隔壁小区的王阿姨说的:“以前下班只想回家,现在吃完晚饭就想溜达过来,看看展览、买杯咖啡,碰到熟人还能聊两句,这日子才叫有烟火气!”
拿大奖不是终点,是给城市更新“打样”这次拿“年度城市更新模式”奖,其实早有预兆。
去年它刚拿下“设计界奥斯卡”美国缪斯设计奖改造类金奖,还成了文博会分会场,连奥运冠军团、中国女排都来打卡。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过,未来城市不只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和社会、历史和未来的共生体。
龙城CC就做到了——它没拆楼重建,而是在老厂房里“长”出新功能;没搞“千街一面”,而是用一个个小活动、小社群,把年轻人、居民、商户的需求串成了一条线。
现在走在龙城CC,能看到好多“生长”的痕迹:二期项目正在建,未来会有更多数字创意空间;商铺老板主动和街区一起策划“主题月”,咖啡馆搞起了“作家驻店”,书店定期组织“读者共创书单”。
这种“不是我给你什么,而是我们一起造什么”的模式,或许就是它能拿大奖的关键——城市更新不是“拆了建”,而是“留下来、活起来”。
都说“小空间藏着大文章”,龙城CC的故事给所有城市提了个醒:老城区、旧厂房不是负担,而是宝藏。
当“政府+国企+社会”拧成一股绳,当“社群”和“共创”代替“规划”和“执行”,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也能变成最有温度的城市地标。
下一次,当我们再聊起“城市更新”,或许该少问“怎么拆”,多问“怎么活”——毕竟,让老地方长出新故事,让老邻居遇见新朋友,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