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作者到苏联出差,为何连续滞留5年,直到逝世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2024-03-27 07:55:07

冼星海在巴黎

1938年9月,音乐家冼星海接到了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此前1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并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对动员民众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此刻,接到来自延安的邀请后,兴奋不已;他高兴地对未婚妻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11月,两人携手离开武汉、赶赴延安,并在途中结婚。

抗战时期的延安

在延安进入创作巅峰

1938年冬,冼星海被任命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延安军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让他迅速进入创作的巅峰期,《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非《黄河大合唱》莫属,无数八路军战士便是哼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奔赴抗日第一线的。

1940年5月,冼星海奉命前往苏联,因为当时的著名导演袁牧之拍摄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但由于中国处于艰苦的抗战时期,条件有限,很多后期工作只能拿到苏联去完成,负责为影片配乐的冼星海也因此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出差,时间定为半年。

黄河大合唱

到苏联出差恰逢德军突袭

本来,当时的他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创造工作,他的女儿冼妮娜也刚刚11个月大,实在不愿意出国远赴千里,但毕竟任务要紧,因此他还是在1940年底来到了莫斯科,除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收官工作,还完成了对《黄河大合唱》扩大规模配器的补写工作。

就在他完成工作,懂憬回国与妻女团聚之时,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突然对苏联发动了进攻,苏联西部大片土地沦丧,冼星海等人被迫停下工作,离开莫斯科,准备向东取道蒙古回国。然而,纳粹德国在西线动手后,日寇在东面也开始了紧密配合,尤其是日本关东军,严密控制了中蒙边境一线,即便侥幸通过,也必须穿越茫茫戈壁,还必须经过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宁夏,危险实在太大。

德军闪击波兰

返程路线被新疆军阀切断

冼星海身体不好,只能无奈的对同行人员说道::“我一不会骑马,二不能打仗,身体也不如你们好,看样子不能和你们一块闯戈壁滩了。”1942年冬季,冼星海从蒙古返回莫斯科,又从莫斯科到苏联东南部毗邻中国的阿拉木图,打算从这里经新疆返回延安。当初他们去莫斯科,就是走这条路。

但今时不同往日,原本靠苏联支持才上位的新疆省主席盛世才背信弃义,他看到苏联在纳粹德国进攻下已岌岌可危,就立即变脸,完全投靠了蒋介石;9月17日,盛世才悍然下令,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陈潭秋、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等人逮捕,1年后秘密杀害。

为生存远赴草原腹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冼星海根本无法再通过新疆。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1把小提琴、1个塞满作品手稿的枕套布袋和1个内装生活用品杂物的小皮箱,流落在了阿拉木图的街头,整天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1944年1月30日,洗星海经朋友推荐,总算获得了一份工作,就是到1500公里外的库斯坦纳去筹建音乐馆,并在该馆担任作曲及音乐指导工作。冼星海的生活虽然有了些保障,但库斯坦纳位于乌拉尔山和西西伯利亚低地交汇处的草原地带,冬季漫长、严寒,经常有暴风雪和冰冻,最低气温可能达到零下45度;夏季炎热、干燥,经常刮干风、起沙尘暴。

冼星海

恶劣的环境彻底摧毁了冼星海的健康,更何况此时苏联卫国战争正在紧张进行,物资十分紧张;冼星海的薪金又不高,虽然把自己的衣服、手表等都拿去市场变卖,依然经常忍饥挨饿,最终冼星海病倒了,并因抢救无效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0 阅读:31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简介:笑谈风云,闲说历史,另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