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公摊面积”今年有望取消?住建部已回应……

用户_810414 2022-08-09 16:43:30

近年来关于取消公摊的呼声越来越高,“2022年会全面取消公摊”这一言论也越传越广,但在今年3月份,住建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答案:暂不取消建筑面积,即暂不取消公摊面积。

公摊即为公摊面积,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的简称,它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构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因为我国对于公摊尚无明确法律法规出台,因此公摊问题经常成为了房地产交易过程中争论的焦点。

01 《规则》

事实上,今年所发的《住宅项目规范》已是第三版。2019年首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下称《规则》)第二部分2.4.6条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成为很多人笃定“公摊面积会全面取消”的重要依据。

但这是代表取消公摊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规则》约束的是工程建设行为,约束对象为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这和商品住房购买没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在商品住房购买、保有过程中,有《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受《规则》影响。

其次,即使不谈《规定》是否只能约束工程建设行为,在现实销售环节当中“套内面积交易”也无法根本改变“公摊面积”存在的现实。目前我国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的: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对此,《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解释说: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

而在目前大多数的购房合同中,开发商前期宣传的是以建筑面积来计价的,但最终签订的合同当中,却基本上都是按照套内面积来计价。因此,对于购房人而言,这套房子的总价实际上是不变的。只是从交易过程来说,开发商和你是按照套内面积来交易的。这和《住宅项目规范》中“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这条要求其实也并没有冲突。

更何况,今年最新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直接删除了“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一表述,这意味着至少在2-3年内,住宅建筑不会以套内面积进行交易,2022年全面取消公摊面积是不可能的。

02 现况

每个购房者都有这样的烦恼,花了120平的钱去买房,到手的房子却只有80平,大大缩水,这些“不翼而飞”的面积就是公摊面积。公摊面积包括了电梯、楼梯还有管道井以及设备间等地方,简单来说,不是家里面的,外面大家公用的地方叫公摊。

一般来说,公摊面积的计算为:公摊面积=总公摊面积/【(套内应用面积 墙面面积 生活阳台面积)×总户数】×(套内应用面积 墙面面积 生活阳台面积)。但也是有相对性简单的方式来测算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是平摊的现有建筑面积的通称,它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组成了一套商住楼的建筑面积,因而公摊面积=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而且,不同的楼层公摊的面积也不一样。一般来说,7层下列住房公摊率为7-12%;7-11层住房公摊率为10-20%;12-33层住房公摊率为14-24%;独栋别墅类的公摊率为1-8%。

03 利弊

关于公摊,一直是购房者心中的“痛点”,但其实公摊的存在有弊也有利。

●优点

众所周知,公摊由香港传来,以前香港卖房子需要整栋买,但是由于有能力购买一整栋的人并不多,房子卖不出去,于是后来逐渐演变成整层卖,再后来就变成像如今一样的一间间卖,其他其他的共有地方就由大家一起公摊。实行公摊能明码标价,避免很多买房楼栋,也不用担心开发商“有猫腻”。

而且公摊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购房者的居住舒适度,如果没有公摊,那么开发商肯定尽可能增加室内的面积,减少公用面积,就可能会导致公共设施(如电梯数量)规模会大幅缩减,公共楼梯、过道、门廊等一般比较狭窄阴暗等情况出现。

●缺点

首先最让购房者不能接受的就是公摊没有明确标准。直至现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实施公摊面积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国家职权部门对房产的公摊面积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公摊面积我国至今为止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公摊面积比例的决定权完全在于开发商。但是由于公摊计算难度大,对于购房者而言,凭借一己之力计算房产公摊面积不现实,因此公摊面积有可能成为开发商从中谋利的工具,缺少明确的标准让公摊成为购房者的“痛点”。

再者,小区的物业费是按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购房者购买的房产面积大小不同,但是享受的外界环境却是一样的。建筑面积越大,物业费越多。因此,这对房主来就有点不合理了。

04 未来

对于该不该取消公摊,社会上的争议一直不断。事实上,“公摊的发源地”香港在2013年就取消了“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成为中国内地的一个特色。

有不少人认为,取消公摊没有实质意义,公摊取消了但是把单价提上去,房价依然没降。但此言差矣,购房者希望取消公摊并不是希望能降低房价,而是希望能公平公正、“明码标价”。所以取消公摊面积,房产证上只标注套内使用面积,就会让房地产更加公开透明,利于购房者。

取消公摊是不少购房者希望的事情,并且“公摊的发源地”的香港也早就取消了公摊,那么内地呢?到底“摊”到何时是个头。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有声音强烈支持取消公摊,在今年两会期间更有两会代表发声:建议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让购房过程透明化。消息一出,阅读量迅速破亿,并且直接冲上热搜第一。

民意如此强烈,但为何我国为何迟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呢?原因在于在取消公摊面积只能“软着陆”,需要在前期出台比较多的辅助政策,只有这些辅助政策一步到位后才能逐步实施,因此工程量比较大,在短时间内实行并不现实。

另外,取消公摊面积政策对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会产生较大影响,其利益会受到损失。曾有开发商高层表示,取消公摊面积,会进一步推高房价,还可能会让开发商在建造公共区域时,会选择粗制滥造的材料。所以,“一刀切”贸然取消公摊面积,最后“中枪”的可能还是购房者。如果在房地产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二十一世纪初时,提出要取消公摊可能还比较容易实现,因为那时地价便宜,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比较大,取消公摊面积,开发商仍然有不错利润。但如今地价水涨船高,加上市场不景气,在这个时间段上实行取消公摊,实在是难上加难。

既然在短期出台取消公摊政策不现实,那么在“公摊时期”购房者就完全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利益了吗?业内有专家指出,可以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将公摊面积“水分”挤出去。

而对于我国是否会出台政策彻底取消公摊,短期肯定是不可能了。那么以后是否会有政策出台,还购房者一个“公平”呢?只能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封面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0 阅读:100